声现象知识要点.doc

声现象知识要点.doc

ID:57963099

大小:2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15

声现象知识要点.doc_第1页
声现象知识要点.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声现象知识要点.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介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3、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表示,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二、我们怎样

2、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2、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骨传导来听声音。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

3、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听到的声音是立体声。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高低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的单位为赫兹(赫hz),物体在1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和人不同,一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4、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越大。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则的。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的来源: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

5、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噪声源包括以下几种:①交通噪声。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是流动性的噪声源,对环境的影响最突出,随着城市交通越来越发达,车辆拥有量增加,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②工业噪声。来自工厂的各种机器和设备,不但直接对生产者带来危害,对附近周围的居民影响也很大。工业噪声是造成职业性耳聋的元凶。③建筑施工噪声,建筑用的混凝土搅拌机、打桩机、推土机、钻机、风动工具等产生巨大的噪声。④生活噪声。公共娱乐场所、商场、市场等发出的声音以及人群的喧哗声、家庭噪声等都称为生活噪声。生活噪声一般强度不大。在

6、80分贝以下,但它使人心烦意乱,干扰人的正常工作与生活。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噪声的等级不同,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同。3、噪声的控制: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控制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五、声的利用利用声能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