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论文.pdf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论文.pdf

ID:57974126

大小:212.93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8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论文.pdf_第1页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论文.pdf_第2页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论文.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病虫阳治■中图分类号:s435.6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3547(2014)03—0040—03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孙殿君,刘春燕,李涛。,胡国华(1.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壤营养研究室/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哈尔滨150090;2.黑龙江垦丰种业有限公司,哈尔滨150090)摘要:综述了关于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发生和防治的相关内容,旨在为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预防及防治提供科学的指导。关键词: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发病原因;防治办法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又名大豆细菌性疫

2、病染引起的。该病病原菌在大豆生育各时期均可侵(Pseudomonassyringaepv.glycinea),在南美州中染;带病种子表现为侵人点呈灰白色,周围有褐部、欧洲、北美州、亚洲中北部和非洲等地危害色油浸状扩展;子叶发病一般表现为病斑中央褐严重n。近年来,在中国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主要色,周围褪绿,呈水浸状;三出复叶发病表现为在黄淮海地区发生,随着气候变暖,东北三省大多角形水浸斑或褐色坏死斑,周围出现褪绿圈。豆主产区也发生了细菌性斑点病,尤以黑龙江省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幼发病严

3、重。该病在哈尔滨、宾县、牡丹江、绥苗、茎、叶柄、豆荚和籽粒。发病最初在叶片上化、佳木斯、海伦、富锦、黑河等地均有不同程形成半透明水渍状斑点,呈褪绿色,后转变为黄度的发生,其中在哈尔滨、牡丹江、绥化、佳木色至深褐色多角形或不规则病斑,直径3~4mm,斯发病较重口。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大面积发生周围有黄绿色晕圈。在湿度大时病叶背后常有白严重导致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小区试验结果表色黏液,干燥后形成有光泽的膜。严重时病斑汇明,易感品种可减产5%~10%,严重发生年则可合连片,病叶呈破碎状,造成下部叶片早期脱

4、达到30%~40%;可使籽粒变色,大幅度降低大豆落。荚上病斑初呈红褐色小点,逐渐变成黑褐色商品价值1。斑点,多发生于豆荚的合缝处。茎及叶柄受害形1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症状成黑褐色水渍状的条状条斑。荚的病斑为褐色圆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由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形,以后成为纺锤形。种子表面包被一层细菌黏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vanHallpv.Glycinea)侵液,往往出现在种子的一端,形状很像“蛙眼”。收稿日期:2014—03—13第一作者:孙殿君,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大豆生产管理,E

5、—mail:sdi1959@sina.eom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体系(CARS一04—02A);国家行业科技“大豆高产高效机械化生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03011-1)料通讯作者:胡国华,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大豆栽培与遗传育种,E—mail:hugh757@vip.163.eomONo.3.2014)■病虫腑治2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发病原因P.I.68708,Flbmbeau,Norchief,P.I.189968,A,2.1气候条件耐病品种有Williams79t71。近几年来,孙永

6、吉等对收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表集到的1253份大豆品种进行抗性鉴定,鉴定结果层的病株残体中越冬,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拮抗作表明,合丰15、黑农9号、合丰18和黑农25等32物特别敏感,土壤中病组织腐烂后病菌很快死份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表现高抗嘲。亡。土壤湿度越大、土层越深,病菌死亡越快。张佳环等通过生产田实际发病调查与室内人工接种因此,病菌在北方土壤内的残株中可越冬,而在鉴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1762份大豆种质资源南方则不能在残体中越冬。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进行了抗性鉴定,其

7、中丹豆4号、绥农8号、合丰24~26℃,最低2℃,最高35℃。病菌可由雨滴3l、绥农7号、吉农1号和黑农3l这6份大豆品种反溅带到叶片,也可在叶面潮湿时通过田问作业为高抗口1。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张淑珍于2005或收获而传播。天气阴冷潮湿有利于病害发展,年通过在实验室盆栽方法,利用优势4号生理小种干热天气病害受抑制,暴风雨后病害常爆发,即对收集到的84份大豆种质进行针刺法人工接种鉴定,8月份为发病盛期,高温多雨发病重。表现抗病的有黑农25、黑农35、黑河9号、合丰15、2.2菌源充足东农42、东

8、农01—977、绥农8和合97—1163,占供近几年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发生面积较大,田试材料的9.52%;24个品种或品系表现为中间类型,间遗留病残株残体较多,田间菌源比较充足,只占供试材料的36.9%t91。这说明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大要气象条件适宜就可大量流行。豆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源,为进一步研究大豆细菌性2_3耕作栽培技术斑点病的抗性遗传规律、拓宽抗病基因资源、培育大豆种植密度大会加快病菌的侵染速度;连抗性水平好的品种等工作奠定了种质资源基础。作田间存在大量菌源,病害发生严重;如果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