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doc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doc

ID:58017580

大小:3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doc_第1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doc_第2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doc_第3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doc_第4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 语文的“缘由”、课标概况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后,办新课堂中唯一保留及教授中国传统的科目即“国文”,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小学“国文”称为“国语”,直到1949年6月叶圣陶建议改“国语”为“语文”;1979年张志公在《说“语文”》一书中正式提出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语文”。这就有了一个书面的定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份---前言(性质、地位、设计思路) 第二部份---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阶段目标) 第三部份---实施建议(教材编写、课程资源、教学及评价) 第四部份---附录(优秀诗文、课外阅读、语法修辞

2、) 二、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中徘徊。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后补充人文性,或者先突出人文性,后加强工具性,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一)、关于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是一

3、种工具,而且意味着它是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  ①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②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③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④语文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 (二)、关于人文性。     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语文的人文性内涵有两个方面:  一是指语文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 二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不是对立,也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形式---内容;躯壳---灵魂;依托---价值)。  三、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

4、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语文素养及其基础性 1.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它包括对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等,还包括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  2. 怎样理解语文素养的基础性? ①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②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是最

5、基层的基层。” (二)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及奠基作用。  语文课程不仅使人学会怎么学语文,怎么用语文,而且能促使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使人学会创造,更能提高人的觉悟,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

6、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 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即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让学生热爱祖国语文;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四大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

7、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1、丰富的人文内涵、多元的文本解读 【案例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