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如何走出怪圈.docx

减负如何走出怪圈.docx

ID:58034898

大小:21.6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08

减负如何走出怪圈.docx_第1页
减负如何走出怪圈.docx_第2页
减负如何走出怪圈.docx_第3页
减负如何走出怪圈.docx_第4页
减负如何走出怪圈.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减负如何走出怪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减负”如何走出怪2013年10月18日07:10来源:新民周刊   我也常常在想,当王羲之练起书法、陈景润钻进数学、鲁迅写起小说时,那一刻尽管学习研究的任务多、耗时长,但一切烦闷、焦虑等心理负担似乎都与他们“绝缘”,在这种旁人看起来艰苦的过程中,他们却体会着惬意与幸福。这说明什么?  记者|黄 祺  教育,在今天的中国恐怕是热度最高的关键词,甚至超过“房价”。同时,教育,也是背负骂名最多的关键词,人人提起都有一肚子抱怨。  在中国的教育问题中,“减负”又是一个关键词,大家的耳朵听得磨出老茧,但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却依旧存在。  日前,《新民周刊》记者专访了上海市教委

2、巡视员、著名教育专家尹后庆,作为曾经的中学老师、如今主管基础教育的官员,尹后庆对学业负担和“减负”都有切身而深刻的体会。  负担和“量”没有必然关系  《新民周刊》:“减负”已经老生常谈,到底什么是“学业负担”?  尹后庆:学习总要有一定的负载。负载过轻,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负载过重,会破坏和扭曲学生的发展,而且学习就成了令人生厌而又不得不为之的“负担”。  “减负”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但减负本身并不是目的,学习也不是越轻松越好,减负的目的还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  从负担的科学剖析角度看,我们必须思考学生的额外负担从何而来?学

3、生的合理负担又该如何确定?  “学业负担”是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身心感受,是主观的,所以,同样的学习,对有的学生构成负担,而对有的学生则构不成负担;对有的学生构成可以承受的负担,对有的学生则构成不可承受的负担。“学业负担”既是个人问题,也是教育问题,同时还是社会问题。  《新民周刊》:零负担的教育就是对的教育吗?  尹后庆: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是学生学习内容过多、作业量过大,学习任务过重吗?这只是学生负担过重的表象。  我也常常在想,当王羲之练起书法、陈景润钻进数学、鲁迅写起小说时,那一刻尽管学习研究的任务多、耗时长,但一切烦闷、焦虑等心理负担似乎都与他们“绝缘

4、”,在这种旁人看起来艰苦的过程中,他们却体会着惬意与幸福。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负担和“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事实上,真正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并不在于负担的“量”,而在于“质”。要把“减负”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就应该首先思考学生中究竟哪部分群体构成了“学业负担”的承受者;其次,哪些是“合理负担”,哪些又是“额外负担”;第三,在不合理的“额外负担”中,哪些是由社会原因而致,哪些是由教育本身所致。  《新民周刊》:一些老师告诉我们,如果少布置作业,有的家长反映学生太闲没事做,如果多布置作业,有的家长又说作业多到做不完。这是不是说学业负担是一个难以衡量的说法?  尹后庆:在

5、广大中小学生之中,构成“学业负担”承受者主体的既不是以学习为乐事的优秀学生,也不是因成绩差而丧失信心的后进生,而是学习的中间者。  不合理的“学业负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社会原因而致的负担。它包括:由于相对于人口众多而致的教育资源缺乏导致的学业负担、由表现为“望子成龙”、“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投射到学生身上的负担等。这些因素所造成的“学业负担”的减轻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另一类则是学校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每年进行的“减负”调查显示,增加课时、作业量过多和统测是造成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因素。无意义、低效能、高利害的作业与测试加重学生负担,

6、折损其身体健康的现象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减负”只靠学校没有用  《新民周刊》:上海的“减负”举措,常常走在全国的前面,那么学生“减负”的成效到底怎样?  尹后庆:去年底,OECD发布了2009年PISA测试成绩,上海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领域中均获得了全球第一,这说明上海基础教育的学业质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然而,另一个数据更令我们深思,在学习时间方面,65个国家和地区中,上海学生校内上课时间位于第14位,校外上课时间为第9位,校内外上课时间总量位于第12位,学生课业负担显示偏重。  同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监测数据也表明,从2006年

7、到2010年的5年间,上海学生学业压力和课业负担上没有改善,主要表现在作业时间长、睡眠时间少、周末补课多、体育锻炼少等,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给学生终身发展带来了诸多缺陷。这同越来越强调人格形成、知行合一的全人教育的世界趋势相比,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显然,在获得高质量的教育的背后,还存在一些不容轻视的问题。  《新民周刊》:“减负”这么多年,为什么越减负担越重?  尹后庆: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减负令”基本沿袭自上而下的路径,聚焦于学校教育本身。  从“减负”的主要措施看,历年来的“减负”基本是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入手,这些措施确能在一定程度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