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崇明东滩潮沟地貌形态和演变-论文.pdf

长江口崇明东滩潮沟地貌形态和演变-论文.pdf

ID:58131079

大小:1.38 M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24

长江口崇明东滩潮沟地貌形态和演变-论文.pdf_第1页
长江口崇明东滩潮沟地貌形态和演变-论文.pdf_第2页
长江口崇明东滩潮沟地貌形态和演变-论文.pdf_第3页
长江口崇明东滩潮沟地貌形态和演变-论文.pdf_第4页
长江口崇明东滩潮沟地貌形态和演变-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江口崇明东滩潮沟地貌形态和演变-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海洋学研究Vo1.3ONo.2第3o卷第2期2012年6月JoURNALoFMARINESCIENCESJun.,2012文章编号:1001909X(2O12)02004308长江口崇明东滩潮沟地貌形态和演变刘建华,杨世伦,史本伟,罗向欣,付信坤(1.华东师范大学河12I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2.山东省兖州市第一中学,山东济宁272100)摘要:利用1994、2000和2009年的崇明东滩TM和ETM遥感图像和GIS技术确定潮沟的平面形态、量算了潮沟的长度和密度;在野外,利用RTK—GPS

2、进行了典型潮沟的地形测量以确定潮沟的发育高程、宽度、深度、宽深比以及断面面积的纵向变化,并利用GIS技术建立了该潮沟的三维地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崇明东滩的潮沟主要发育在潮间带上部的盐沼中,北部和中部以单一微弯型潮沟为主,南部以树枝状潮沟为主。(2)1994年潮沟总长度为30.9km,密度为717m/km;因1998年的盐沼中上部围垦,2000年潮沟总长度和密度分别减少为11.1km和459m/km;近10a,因盐沼向海淤涨扩大,至2009年,潮沟总长度和密度又分别增大到31.8km和981m/km;

3、3个时期的潮沟兴衰演变反映了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3)与欧美典型潮问带潮沟侧向移动为主的演变特点不同,崇明东滩的潮沟以继承性的纵向延伸(随着盐沼的向海淤涨)为主。(4)从沟口溯源而上,潮沟的宽深比有明显的减小趋势(从大于340减小为小于18),潮沟的深度有先增大而后减小的趋势。本研究实例表明:与传统手段相比,3S技术是进行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湖间带湿地潮沟形态和演变定量研究的更有效方法。关键词:潮沟;3S技术;崇明东滩中图分类号:P737.1文献标识码:A东部海岸潮沟的沉积、动力特征做了较多的研

4、究;0引言AIIENE⋯、BASSetalECHRISTIANSENetalE]、潮沟是潮问带常见的地貌形态之一,是潮间带和对盐沼潮沟对滩面物质输移、生态环境影响对海平相邻水域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_1]。潮沟面上升的响应等问题的研究。此外,FANetal_l副认对潮滩(tidalflat,通常指光滩)和盐沼(saltmarsh,指为崇明东滩潮沟体系较稳定,潮沟内沉积物比滩面潮问带上部生长草本植物的地带)的冲淤过程和地貌的细,以细颗粒垂向落淤为主。张忍顺等叫对江苏形态特征起着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潮沟往

5、往侧向淤泥质海岸的潮沟做了系统性研究,讨论了潮沟形摆动频繁,迁移速度较快,有的滩面在5~6a内就会成因素及其在潮滩发育中的作用。陈才俊[】对江被潮沟“扫荡”一次,大部分潮间带沉积物不同程度地苏中部海堤大规模外迁后的潮沟发育做了较深入的被潮沟所改造E2-G3。探讨。汪亚平等_l。认为潮沟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鉴于潮沟在潮间带发育演变中的重要性,国内是向盐沼输送泥沙和宣泄落潮后期滞留在盐沼上的外已开展了不少研究。例如,P()STMAE7]、BRIDG—薄层水。尹延鸿等u发现潮沟流速涨、落潮不对ESetalL8j、P

6、ETHICK_9等对西北欧瓦登海和英国的称,落潮流较大;潮沟两侧,落潮流速比涨潮流速稍收稿日期:201卜O4一O6修回日期:201卜O9O5基金项目:同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07101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0CB9512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40721004);上海市科委资助项目(10dzl210505)作者简介:刘建华(1982),男,山东临沂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三角洲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Email:ljhlionl982@163.COrn

7、*通讯作者:杨世伦,教授,E—mail:slyang@sklec.ecrlk1.edu.eft·46·海洋学研究3O卷2期表1潮沟断面宽度、深度、面积以及潮沟两侧植被类型Tab.1Cross—sectionwidth。depthandareaandvegetationtypesonbothsidesofthetidaltrenches注:高程基面为理论最低潮位。与高而浓密的互花米草带中的潮沟段相比,发育于低矮稀疏的海三棱蔗草带中的潮沟段宽度显著增大而深度明显减小,以至于宽深比剧增(表1),这说明植被是制约潮

8、沟发育的重要因子。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在高而浓密的互花米草带,水体从沟中向两侧溢出可能相对困难,由于深而茂密的根系,沟岸的侵蚀也可能相对更难,这便形成窄而深的潮沟形态。潮沟横剖面有两侧对称(图4b)或近对称型(图4c),但多数呈明显不对称(图4a、4d~4f),断面形状有传统称谓的“V”型(更准确地说是楔形)(图4b),也有“U”型(图4d和4e)。几个横断面高程的测量结果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天然堤(横断面上沟沿比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