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高中地理总复习课时作业全球气候变化人教.doc

【优化指导】高中地理总复习课时作业全球气候变化人教.doc

ID:58146023

大小:46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25

【优化指导】高中地理总复习课时作业全球气候变化人教.doc_第1页
【优化指导】高中地理总复习课时作业全球气候变化人教.doc_第2页
【优化指导】高中地理总复习课时作业全球气候变化人教.doc_第3页
【优化指导】高中地理总复习课时作业全球气候变化人教.doc_第4页
【优化指导】高中地理总复习课时作业全球气候变化人教.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优化指导】高中地理总复习课时作业全球气候变化人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作业(九) 全球气候变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读下列三幅图,回答1~3题。1.20世纪60年代后(  )①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②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③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④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是(  )①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②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③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④近3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大体相近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3.近年来,与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是(  )A.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8B.华北地区

2、春季旱情严重C.大气层频发强磁暴D.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增大解析:近现代气候变化最明显的特点是气温波动上升,大多数学者认为,过量地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本题综合考查了近现代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从图中读取数据的能力。答案:1.C 2.B 3.B小实验:(如图准备装置)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CO2的烧瓶的温度较邻瓶高,最大可达4℃。据此完成4~6题。4.该实验反映的现象是(  )A.温室效应B.酸雨污染C.大气污染D.臭氧层破坏5

3、.下列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增加大气温度B.能分解氧分子与氮分子为原子,使大气强烈增温C.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D.能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增加大气温度6.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量燃烧矿物能源②火山喷发③过度发展核电④过度砍伐森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8解析:在实验中,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如红外线)使大气增温,产生温室效应。大量燃烧矿物能源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过度砍伐森林使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量减少,也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量增多。答案:4.A 5.C 6.D(2012苏北四市模

4、拟)读“中国的气温变化(虚线)与挪威雪线高度变化(实线)比较图”,完成7~8题。7.公元1700年以后,中国气温变化趋势为(  )A.逐年上升B.逐年下降C.波动下降D.波动上升8.近3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B.海平面上升C.降水量增加D.太阳辐射增强解析:第7题,公元1700年以后,中国气温变化趋势为波动上升。第8题,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近3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上升的主要原因。答案:7.D 8.A(2012宁波联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将会使泥沙的侵蚀动态、输送过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沉积带中泥沙的沉积速率。下图为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计算公式:某一时期大

5、水次数×2/(同一时期大水次数+大旱次数)】和下游河道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9~10题。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和下游河道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89.19世纪以前,黄河中游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的时间段是(  )A.公元100~300年B.公元600~1100年C.公元1100~1300年D.公元1300~1800年10.关于该图中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气候变化越剧烈,沉积速率的变化也越剧烈B.下游河道沉积速率的波动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C.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在公元1100年后的波动上升是植树造林的结果D.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基本呈现负

6、相关解析:第9题,在选项给定的四个时段内,公元600~1100年,黄河下游河道的沉积速率明显上升,而该段河流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河段,这说明黄河中游地区的植被出现了严重退化。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下游河道沉积速度与气候的湿润指标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即自然条件对河道沉积率影响极小,河道沉积率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答案:9.B 10.B(2012洛阳统考)地质历史时期的早第三纪,中国副热带地区气候干燥,形成沿纬向分布的红色碎屑岩系。之后,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的漂移与挤压,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格局。读下图,回答11~12题。11.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和纬度范围分别是( 

7、 )A.温带,35°N~45°NB.热带,5°N~15°NC.寒带,35°N~55°ND.亚热带,25°N~35°N12.青藏高原隆起后,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柴达木盆地变冷、变湿B.四川盆地变暖、变湿8C.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变冷、变湿D.塔里木盆地变冷、变湿解析:第11题,根据早第三纪红色碎屑岩系主要呈纬向分布在副热带地区可知,当时以塔里木盆地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应位于25°N~35°N的亚热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