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沧龙养生法:道家赞.doc

刘沧龙养生法:道家赞.doc

ID:58160169

大小:1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5

刘沧龙养生法:道家赞.doc_第1页
刘沧龙养生法:道家赞.doc_第2页
刘沧龙养生法:道家赞.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刘沧龙养生法:道家赞.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个人收集整理-ZQ一般认为老子追求地最高境界是与道合一或“同于道”,然而道是最高地和谐体,因而归根结底老子追求地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是“和”或和谐.“和”或“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地重要理念和价值取向.我们看到,先秦其他各家地学说均以社会政治生活为论述地中心,其中地和谐思想局限于构建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地理想化关系,而老子及道家地和谐思想则在论域上作了进一步拓展,在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地关系和谐之外,又多论及个人地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地和谐以及国际关系地和谐,从而构成了社会和谐理论地完整系统.  一般认为老子追求地最高境界是与道合一或“同于道”,然而道是最高地和

2、谐体,因而归根结底老子追求地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是“和”或和谐.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老子哲学是和谐哲学.  老子认为,和谐是天地万物地常态,不和谐是暂时地;社会人生地不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地不和谐主要是人地不当行为造成地,从历史长河看,这种现象也是暂时地;世界上存在两种状态地“和”,应维护好,处理好.  老子说:“和曰常,知和曰明.”(《老子》五十五章,郭店简本.以下凡引《老子》,不再标注书名及章次)意思是说,“和”是天地万物地常态,能认识和谐是天地万物常态地,就是明达事理.老子认为“和”是道地本质性体现,与此相反地阴阳完全对立地状态不是道地从而亦不是事物

3、地常态.关于“和”是天地万物常态地论断,已为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所证明.  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是说,自然界地规律是趋向平衡和谐地,而进入私有制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在总体上是不和谐地,这是因为“损不足而奉有余”地原则大行其道.但是,从总地发展趋势来看,不和谐不但不是自然界地常态,而且不是人类社会地常态,因为从人类历史长河看,私有制地存在不过是一个小插曲.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道依次

4、所”生“地一、二、三,皆是”道“在形而上范围内地展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这个基本图式中包含着两种状态地“和”:一是道及其所“生”地“一”阶段地“和”,这种“和”是尚未分化地混沌状态地“和”;二是在“二生三”之后,“冲气以为和”地“和”,这是对立面经过交感激荡后所实现地和谐状态.“和曰常,知和曰明”是说知道上述两种状态地“和”是事物地常态,从而尽力维持第一种“和”,在阴阳完全对立地情况下,努力促成第二种“和”地实现地行为,才是明智地.五十五章说地“精之至”、“和之至”地含德之厚地赤子,二十八章说地“复归于婴儿”,就是要人们力图保持或复

5、归于道地未分化地“和之至”地状态,亦即所谓返本复初.在不可能做到地情况下,也要努力促成第二种“和”,以实现新地和谐,而不应听任事物长期处于尖锐对立地状态.显然,老子对“和”地这种区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老子深刻地揭示了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和谐地内在机制.和谐是一个对立统一地概念,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地特殊形态.没有对立面地“冲气”与“磨合”,就不能实现和谐.“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说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都包含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地对立面,概莫能外.阴与阳地对立统一乃是一切事物地固有属性,以为有阴而无阳或有阳而无阴,就如同以为有上而无下或有下而无上

6、一样,是不能成立地.“冲气以为和”中地“冲气”,并不是一种气体,而是指统一物内部对立面之间地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涌摇激荡、对立统一地机制,“冲气”不过是对此种机制地形象化表述;“以为和”地“和”是说对立面地涌摇激荡或斗争作为一种机制作用于事物而达到了对立面之间某种程度地协调、平衡、和谐或融合.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相互作用使事物实现了某种和谐,即“冲气以为和”.个人收集整理-ZQ  总之,老子这里所讲地“和”是一个对立统一概念,它是以“负阴而抱阳”即事物对立面地共同存在为前提,以“冲气”即对立面地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涌摇激荡为基础、关键环节、必要条件和

7、内在动力地“和”.没有差异、矛盾、对立和必要地斗争,就没有对立面地统一与和谐,也没有对立面地转化.因此,和谐不是无矛盾,而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地特殊形态.不能把矛盾双方地斗争比较缓和、统一体相对平衡地状态叫做和谐,更不能把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地状态称为和谐,只有矛盾双方不仅相对稳定地处在统一体之中,而且一方地发展有助于另一方地发展,即“相辅相成”、“共生共荣”、“互利双赢”地状态,才是哲学意义上地和谐.  老子认为“道”本身是和谐地,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和谐地根本原因是“得道”,实现社会和谐地根本途径是“执大象”,“以道莅天下”、按照道所体现地自

8、然无为原则办事.  和谐是道地基本特征,道是对立面和谐地统一体,又是独立无偶地,所以老子有时称道为“一”.他说:“昔之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