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赏析.docx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赏析.docx

ID:58174687

大小:207.39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6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赏析.docx_第1页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赏析.docx_第2页
资源描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赏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赏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原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建于1953年,地处北京市东城区校尉胡同5号。馆内藏品1.3万余件,涉及古今,兼顾中西,囊括各个美术领域,体现出不同艺术类别的风格样式。不仅有艺术大师、当代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更有自建院以来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新美术馆于2008年3月竣工,位于中央美院校园内,是中国最具现代化标准的美术展览馆之一。美术馆建筑呈微微扭转的三维曲面体,天然岩板幕墙,配以最现代性的类雕塑建筑,展现中央美术学院内敛低调的特质,同时也与校园内吴良镛先生设计的深灰色彩院落式布局的建筑物

2、充分融合及协调。这个杰出建筑的缔造者就是日本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矶崎新。作为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设计过一系列的大型建筑物,如筑波市政中心(1979~1983)、日本兵库西胁市的图形设计博物馆(1986年)、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的扩建部分(1986年)和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1989年)等,大都融合理性的现代主义结构、典雅的古典主义布局和装饰、又兼有东方的细腻构件和装饰特色,被认为是亚洲建筑设计师的重要代表。大约自1960年,他的第一个手法主义时期起,矶崎新的建筑采纳了过度强调水平钢筋混凝土部件表现力的手法

3、,这并非不像丹下健三的风格,而是以更高的标准加强了设计定位和提高了准则。在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上的中心广场会演工程,宣告了一个新的、相同程度的手法主义阶段的开始。在此阶段中,他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更强烈地向欧洲和美国模式的转变,并以高度抽象的布局为标志,这种布局,利用了由立方体或是弯曲的半圆柱体组成附加结构。新风格产生于他果敢地与现代建筑的理性主义原则决裂,他试图通过综合美学来取代现代建筑的各种原则,这种综合美学,要求放弃正统现代派的教条。他的建筑强调了分散化、不和谐性、支架的间离化,以及基于广泛使用与隐喻相关的构件的

4、参差组合之下的编排。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在1980年代更加显著,并在设计上伴随着向一种更严格的古典主义形式的推延,当矶崎新吸收不同的西方思想时,他显示出了一种技艺高超的技术优越性。这种优越性,在为巴塞罗那199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若蒂(SantJordi)体育馆(1983-1992)和帕拉弗尔(Palafolls)体育馆(1987-1990)做规划时,便成为指导性的主题。在矶崎的建筑中,他尤其偏爱使用双道墙的复壁式结构,用以制造黑暗。黑暗是他早期作品中常用的隐喻手法之一,矶崎通过对黑暗的处理除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外。还用

5、自身的深刻体验引导观者融入建筑,去寻找某种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是埋藏于人类内心深处而又不常触发的,按照石井和弘的解释,“黑暗本来是传统的日本式住房中普遍存在着的事物”。这使人想起中国传统民居中那种昏暗的场景,四周的空气显现出不真实的厚度,慢慢地向你挤压,沉闷、结实,让你感到踏实。矶崎针对现代建筑尽可能地争取光线、争取空间的做法,推出自己的“黑暗空间”或“空虚空间”,追求一种现代建筑无法表达的美好的意境,表现了他反现代主义的观点,矶崎所谓的“黑暗”并不单纯指外部光线不能透入的那种空间,而是他的建筑中难以理解的、谜一般神秘的

6、方面和他的个人观念,矶崎对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感觉十分敏感,而用通常的建筑手法表达这些感觉很难达到目的,只有用诗的语言去描述、用心去体会才行。同时,在矶崎的早期作品中,还往往反映出无形的压力,即使这样,有时也带有一点幽默——矶崎对现实社会的讽刺、一种反现代的戏弄,那是一种在回味过沉重与压抑之后猛然领悟而发出的幽幽笑声。在读完、读懂他的建筑之后,如果能理解他的用心,必定会发出会心的笑声,笑他对现代主义讽刺的成功。美术馆的整个设计过程对矶崎新这位国际建筑大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设计方面最大的难度在于,这个单体建筑既要体现自己的

7、气质,又要和吴良镛先生的美院校园整体设计相协调。美院校园实际上是一组新的建筑群,它的深灰色彩以及院落式的布局营造出沉稳的氛围,要和这样一组建筑为伍,并且要不失现代化美术馆应有的先进性和艺术家风度,的确不是易事,并且美术馆用地并不开阔,而是紧邻园区的圆形雕塑馆,一切因素导致新的美术馆和现有建筑群找到恰当的关系是设计初创时不可回避的难题。矶崎的建筑与手法主义密切相关,他摆脱了现代主义的“和谐、均衡、完整、统一”的经典构图原则的约束,在“多元、混杂、片段、夸张、变形、倒置”等逆反形式中寻求新的审美机理;他反对“功能决定形式”

8、的僵死教条,而开辟了“从形式到形式”、“为风格而风格”的更自由、更大胆、旁征博引的构思新天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