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说课稿定稿1.doc

诗歌鉴赏说课稿定稿1.doc

ID:58211629

大小:6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7

诗歌鉴赏说课稿定稿1.doc_第1页
诗歌鉴赏说课稿定稿1.doc_第2页
诗歌鉴赏说课稿定稿1.doc_第3页
诗歌鉴赏说课稿定稿1.doc_第4页
诗歌鉴赏说课稿定稿1.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说课稿定稿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识得庐山真面目——鉴赏诗歌之景物形象说课稿一、说教学背景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好的诗歌,都是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在净化心灵、启迪思想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诗歌鉴赏成为高考中固定考点。而且新课改后,有些省份的诗歌鉴赏题的分值也增加了。文学作品离不开形象的塑造,诗歌也如此。在过去的五年里,全国各省高考语文试题中,有大量的考题都是围绕诗歌形象设题,其中以景物形象居多。湖北省这五年的高考试题中有三年考了诗歌形象,其中有两年考的是景物形象。由此可见,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在我省高考中占的比重较大,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已成为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之一。二、说学情

2、由于古典诗歌离我们时代久远,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状态我们知之不多,这便给鉴赏增加了不少难度。所以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高三学生在经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是答诗歌鉴赏题时,还是不够理想。常出现词不达意、答案零散、术语表述不准、答题步骤不完整等情况。答题模式、答题步骤知道了,却又不知道该答什么内容。尤其是景情类诗,学生难以准确把握景物形象的意义,从而无法体悟诗人的情感。因此,我们在诗歌鉴赏的考点复习中,把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当做景情类诗歌的重点来突破。三、说教学目标准确概括景物特征,掌握景物形象的鉴赏方法四、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诗歌景物形

3、象的特征,归纳总结形象的内涵。2、难点:通过准确把握景物形象的内涵,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五、说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的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总结出答题方法。六、说教学过程本堂课为高三考点复习中的诗歌鉴赏指导课,我以高考考题的设问方式直入主题。5导入新课:古代诗歌语言含蓄,意味隽永,诗人常常借助客观景象传达主观情感。高考诗歌鉴赏考题中考查景物形象常常以以下形式呈现:“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或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

4、的情怀?”。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要明白诗人的主观情感,必须先把握客观景物的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从诗歌景物形象入手,揭开诗歌神秘的面纱。下面我们就以2012年湖北省高考考题为例来归纳总结方法,探讨如何准确把握景物形象的内涵。【高考回眸】(2012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正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方法点拨】引导学生审题,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学生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找出“景色”和“怎样”。1.

5、“景色”,按题目要求找到相关景物,将诗句中的不同景物拆开。“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2.“怎样”,找描写、修饰景物的词语,如形容词、动词等。“晓路”中的“晓”,“雨萧萧”中的“萧萧”,“叶正飘”中的“飘”3.那么这些字眼表达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呢?不少学生回答意象内涵时,找不到准确的用语来表达,我让学生尝试运用联想法,联想比较熟悉的诗歌中的同类意象及修饰语,在画面中理解景物形象的内涵。“晓路”——“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学生设想情境,晓风清冷,残月破碎,离人凄楚惆怅。“雨萧萧”——“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多

6、么的沉郁、悲凉;5“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国策·荆轲刺秦王》)秋风萧萧,易水寒凉,这情景多么萧瑟,多么悲壮!“叶正飘”——也许学生一时想不到贴切的诗句,但是由叶飘能想到是落叶,联想到应该已是深秋之时,气候转寒。通过对熟悉意象的回顾,学生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概括意象内涵。这时,我顺势提出要求,平时要多注意积累常见的景物形象蕴含的文化内涵,做到鉴赏景物的时候,有内容可答。当然,有些意象含有多种内涵,不应死记硬背,要做到不孤立地分析景物形象,而应该在多个景物形象组合的意境中分析景物的深层含义。3.让学生运用鉴赏诗歌时常用的想象法,将这两句诗中的的多个景物形象组合起来,想象成一幅画面,注意

7、画面的色彩和色调。看画面的色彩色调是鲜活明丽、恬静和昂扬向上的,还是阴暗、凄冷和低沉的。很显然,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画面的色彩色调属于后者,凄冷和低沉的。请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解读意象内涵。画面呈现:天刚破晓,清晨时分,诗人启程了。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漫天飘舞着木叶。这景象多么清冷,多么萧瑟!那么本诗中多个景物形象营造出什么意境呢?也就是题目问的“氛围”。4.运用术语准确概括诗歌的意境。在整体把握画面中的意象内涵之后,准确概括诗歌意境也就水到渠成了。一、二句中的景物组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