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虚词课件.ppt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虚词课件.ppt

ID:58218497

大小:1.91 MB

页数:63页

时间:2020-09-05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虚词课件.ppt_第1页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虚词课件.ppt_第2页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虚词课件.ppt_第3页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虚词课件.ppt_第4页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虚词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18个虚词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高考文言文虚词专题◎考试对虚词要求虚词考查的基本趋向:1.考查分辨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用法的异同的能力。2.引用教材中的文言文语句,与所选阅读文本中的句子作比较。3.淡化词义的确定,强调用法分析。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用。◎虚词解决方法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动词“替”、给”“作出”、“制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副词相当于“难道”,

2、加强反诘语气◎虚词解决方法2、辨明词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3、通晓古今◎虚词解决方法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A、少数沿用下来如: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表原因(现结果)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投诸渤海之北虚词的连用是为了

3、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如:而已矣◎虚词解决方法4、注意特殊现象高考文言 虚词例释文言常用虚词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用法(2)代词用法(3)复合虚词(4)示例演示1、蟹六跪而二螯。1.连词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林木茂而斧斤至焉。5、子产而死,谁其嗣之。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7、吾尝终日而思矣……并列:又、或不译顺承:就,接着转折:但是,却递进:并且,而且假设:如果,假如因果:因而修饰

4、:不译2.第二人称代词余知而无罪也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你你的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辨析方法】1、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有先后关系则表承接。2、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意义上有否主次关系,如果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即有主次之分,表修饰。如果只两个贯的动作,则表承接。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

5、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温馨提示: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1.代词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君将哀而生之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2.动词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往、到他(们)它(们)我(们)这这种3、作助词,结构助词,或补充

6、音节◆定语标志定语+之+中心词,相当于“的”字永之人争奔走焉今日之事如何?◆取消句子独立性格式——主语+之+谓语,不译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怅恨久之顷之◆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何罪之有?马之千里者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1)动词,可译为“到”、“往”。(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3)代词,可译为“他”。(4)指示

7、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