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童心说与佛中的“禅”.doc

论童心说与佛中的“禅”.doc

ID:58225389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9

论童心说与佛中的“禅”.doc_第1页
论童心说与佛中的“禅”.doc_第2页
论童心说与佛中的“禅”.doc_第3页
论童心说与佛中的“禅”.doc_第4页
论童心说与佛中的“禅”.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童心说与佛中的“禅”.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童心说与佛中的“禅”  【摘要】“童心说”在李贽思想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童心说”与佛家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童心说”与“心性本静”与佛家的本心“障”以及“众生平等”的关系反映了“童心说”与佛家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童心说;心性本静;本心  李贽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兼取儒释道三家又著自我之色彩。“童心说”在他思想学说中占核心地位。仔细研究“童心说”后,发现它与佛教之间有着密切的渊源和联系。  一、“童心说”与“心性本静”  李贽在《童心说》中写道:“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2、。”李贽认为:童心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李贽认为的初心,究其内涵就是一种空虚明净的本然状态,认为人之初的童心,没有经过教化,是一切的本真之心,洁白空明,无忧无虑,不受一切的世俗干扰。  李贽认为的“虚空明镜”与慧能师傅“心性本静”不谋而和。李贽《答明因》中写到:“故凡说心说性者,皆是不知心性者也。何以故?心性本来空也。本来空,又安得有心更有性乎?……此真空实际之境界也,大涅磐之极乐也。”李贽认为,心性本虚空,不需要人们用其他来解释、揣度。慧能师傅在《金刚金》中说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

3、青黄不短,但见本原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可看出,慧能认为,人性最初之心是纯净的,与李贽认为的人之初的心是本真的,有相通之处的。可见“童心说”与“人心本静”是有必然联系的。  《坛经》中的本心是一个反复被讨论的术语。如:“惠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味。”这里“真”如本性是理解本心的关键,所谓真如,就是真心,也是本性,而慧能所说的本心,就是真如、真心。  二、童心丧失与佛家“本心”障的关系  从李贽对童心丧失的过程的描述来解读“童心

4、”。李贽这样写到:“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童心说”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即反对外在的“闻见道理”。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指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显然,李贽认为,童心的失去乃在于外在的闻见道理对“本心”的掩盖和遮蔽。对此,他用了一个颇具

5、佛学色彩的词“障”来形容这种掩盖的危害:“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之为心也……盖其人即假,则无所不假矣。”李贽认为,当一个人知道了解的多了,经历的世事多了,那么后天的世俗思想见闻就会塞满一个人的内心,这样的心就不再虚静空明,也就不再无童心可言。  禅宗中宣传即心即佛,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师傅认为入世出世的一切诸法,都不离本心本性,一旦能够明心见性,就可作佛成圣,所以他说:“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所以禅宗的佛性论是以本心为本体,慧能师傅将传统佛教的对佛的崇拜,变成对“心”的崇拜。慧能师傅的“本心”就是本来具有的“真如”之心。得法偈中也讲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

6、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认为人人皆具有本来清净的佛性,只因被外界贪、慎、痴等妄念浮云所盖覆,受世俗功名利禄的诱惑,世人便迷失本性,成佛无缘。只有将妄念浮云吹散,才能使本原清净的佛性显露出来。这一返回原初体认自我心性的过程,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慧能说:“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不短,但见本源清静、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在李贽看来“童心”正是要做到“犹如虚空”“本源清静”和“觉体圆明”。他在《童心说》中写道:“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遏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遂失也?盖方其

7、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人,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李贽认为,“童心”的失去也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外界包括从书本中获得的所谓道理,通过闻见从耳目入,渗透人的内心,从而渐渐将童心掩盖掉了。为了博取美名而回避丑名,人们又根据“道理”的是非标准对已经被遮蔽得差不多的“童心”,再进一步加以或“扬”或“掩”,这样一来,“童心”就丧失殆尽了。从而,人也就不再是真人,做出来的文章也就不能达到“至文”的标准。这与佛家所说,人心被七情六欲,贪、慎、痴、妄所蒙蔽,不能达到“净”和“空”状态,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