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1.doc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1.doc

ID:58289471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3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1.doc_第1页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1.doc_第2页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1.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给秘书人员介绍一种读书方法张溥少年时代虽然喜欢读书,但记性不好,读过就忘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好办法,即每读一篇文章,就抄写一遍,朗读一遍,烧掉,再重抄一遍,又朗读、焚烧,如此反复,坚持七遍,直到记牢、背熟为止。因为这个缘故,他给自己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他的文集就叫《七录斋集》。他这种独特的读书方法使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最终成为明末著名的文学家。他的那篇《五人墓碑记》成为古文观止的名篇之一,被选编者评为“当与史公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张溥读书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抄读法。所谓“抄读法”,就是口读与手抄相结合的读书方法。相传宋代大

2、文豪苏轼读《汉书》时就抄过三次。清朝有个叫唐彪的学者曾提出“四别读书法”——“目治之书,口治之书,心治之书,手治之书”,其中的“手治之书”就是抄书的读书方法。近代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语》中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读君呈上一条……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是离不开这条路。”鲁迅先生自己就是一个不辞辛劳抄书的读书人。据鲁迅日记记载:1913年3月5日开始抄录《谢承后汉书》,3月27日抄完,全书六卷,约有十余万字。同年6月3日至15日,除了补抄《台州丛书》和《易林注》外,还抄过《易林》残本卷三卷四1册与卷十三、卷十

3、四。8日是星期日,也“终日写《易林》”。鲁迅日记有关抄书的记载很多。为了撰写《古代小说钩沉》一书,鲁迅从各种文献和著述中抄写的珍贵材料卡片有5000多张。著名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只上过三年小学,但他靠刻苦自学终成大器。有一次,他想买一本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旧书摊也没有买到。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收藏有这部书,就进馆抄录。全书一共10余万字,他整整花了20天的时间才把全书抄完。数学家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进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他先后抄过《高级英文法》《英文大全》《孙子兵法》等多部书。他对《孙子兵法》这本书爱

4、不释手,就一口所抄了两份。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末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当代著名红学家冯其庸介绍治学经验时,谈到自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用一年多时间偷偷抄完了《红楼梦》,从而奠定了自己从事“红学”研究的基础。为会么抄读法能受到这么多文人和学士的青睐呢?这是因为它确实有许多优点。一、是可以强化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忆”3等谚语,无不是在揭示抄书这种读书方法的妙处。没有广博的记忆,就不会对知识有举一反三的联想;没有深刻的记忆,就不会对问题有触类旁通的思考。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并把它们牢牢记住,无

5、疑是人们开展创造活动的重要条件。张溥抄书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记不住”这个读书学习中的老大难问题的。眼看目过,只能产生一定的印象,记不牢固;口诵成声,能背成诵,但不可经久;手抄多遍,书中内容通过抄写之后,由声而变为形,有形可感,多遍之后,某一句某一段写在什么位置都能想起,这样便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永难忘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15%,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25%,而采用眼、口、耳、手、脑并用的记忆方法,能记住70%以上的知识。抄读法,就是综合运用眼、口、耳、手、脑的一种读书方法。前辈学者顾颉刚在总结读书经验

6、时说,自己年轻时“脑力摧残过剧”、“陷于神经衰弱之苦况”,“所以能从事于考索之业者,只缘于个人习性,乐于抄代其记忆也”。二、是可以提高精读效果。教育家叶圣陶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两句:“一目十行下,或囫囵吞枣;一字莫遁逃,还是抄书好。”前句指的是阅读中的“略读”,后句谈的是阅读中的“精读”。在读书学习中,有的书籍要精读,有的书籍要略读,二者缺一不可。当代学者唐弢读书学习的体会是“博览群书,读破一卷”。他认为只有“博览群书”而没有“读破一卷”,治学就不会取得专一的成就。“读破一卷”是清代曾国藩所讲的“扎硬寨,打死仗”的方法。曾国藩说:“诸子百家,汗牛充栋

7、,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外,更别无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简而言之,不把一本书从头至尾反复研读,直至弄通吃透,就不去读其他的书。“读破”强调的就是读书要读懂、读深、读透,而达到“读破”的前提是“精读”法。抄书可以说就是一种方法独特、成效显著的“精读”。红学家冯其庸的成才之路,就印证了“精读”的重要性。三、是可以增强感悟能力。《沧浪诗话》中有这么一句话:“论诗如论禅,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唯悟乃当行,乃为本色。”诗道如此,读书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读

8、书学习最可贵的就是要有感悟能力。所谓感悟能力,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