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明+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

黄建明+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

ID:58374755

大小:30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5-02

黄建明+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黄建明+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黄建明+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黄建明+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4页
黄建明+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建明+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图表高效教学》课题阶段性成果福建泉港一中黄建明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为广大中学老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研舞台,老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和挖掘,从而达到与教师教学风格及本校学情完美结合。人教版本节课内容的编写,活动的安排及地图的选用有些不妥之处;为此,本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大胆地创设情景并采用地理图像分拆法和地理思维导图法进行教学。地理图像分拆法就是对多地理要素地图或单一地理要素但涉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地图进行科学合理的分

2、拆以达到最利于学生高效掌握的目的而采用的方法。二、课标解读和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一)课标解读: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②“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③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④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⑤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⑥学习大气受热过程为理解大气运动奠定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人教版的第二章第一节。在这一节中学生首次接触大气受热过程

3、,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知识,这三部分知识间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与人类关系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则是热力环流的细化和深化。不仅如此,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原理与状态,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三)教材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的落脚点在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围绕这个落脚点,教材首先阐明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图2.1)两种辐射波段差异及箭头颜色差异的比较,说明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和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的过

4、程(包括温室效应),进而得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的结论。通过P29页活动及《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图2.2),分析大气辐射波段性质,指出大气逆辐射的对大气热量损失的补偿作用。最后梳理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三个概念(教材活动中提出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大气逆辐射合适吗?)。8《大气的受热过程》(图2.1)涉及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的过程没有表达出递减规律,涉及近地面以对流和传导方式向上传递热量的过程没有表达出递减规律,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图2.2涉及到白天削弱作用的比较,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和对大气受热过程“主旋律”造

5、成了干扰。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有必要突破两幅图的局限性,创设出更好的地图使用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主要通过示意图进行原理推导,在各环紧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够,为此要创设出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原理。通过分析热力环流形成图(图2.3),绘制热力环流形成图,说出环流形成的主要过程。在此先用无等压面的图来替代图2.3,并且对图进行分拆以降低认知难度,学生学完热力环流后再加上等压面。P32的实验活动可删除。三、教学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为本节

6、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能量来源和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性质。(2)、运用图示、联系框图等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3)、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4)、运用大气受热及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热力环流实例,如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

7、描述能力。(2)通过探究热力环流的产生过程,以及在热力环流中高低压的变化及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大气环保意识。(三)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四)教学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五)教学方法㈠教学理论: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地理图表高效教学思想。3、地理思维导图理论。8㈡教学方法:地理图像分拆法,地图的分层递进设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地理思维导图法。㈢教学手段:板图、多媒体辅

8、助教学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地理图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