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师们谈读书.doc

与老师们谈读书.doc

ID:58374817

大小:2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02

与老师们谈读书.doc_第1页
与老师们谈读书.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与老师们谈读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与老师们谈读书今天坐在这里和大家谈读书,实在有些汗颜,因为在坐的老师不乏饱学之士,在读书上的心得肯定也远胜于我。当然,我也可以给大家朗诵一篇有关读书的抒情散文,用一串排比句叙述几本书的内容,再列出一个自己都没读过的长长书目……,我想大家一定会觉得我是在谋杀大家的时间,所以今天我就想谈一点实际的内容,以“厚积薄发”为题,谈谈读书对我们老师的帮助。我们常听到一句话,那就是“读书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我们在这里谈读书就是要谈谈如何通过读书改变自己,进而影响学生。在坐的老师的积累都很丰厚,但我们都知道这些知识不可能全部灌输给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寻找一个点,以此为基础

2、,结合自己的积累,将教学的外延扩大,让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这就是“薄发”的含义。这个点可以是一篇课文的切入或延伸,也可以是对一个单元内容的概括,甚至可以一次写作教学的引导。例如,我很喜欢读《水经注》,以前外出旅游时常常带这本书,甚至会背下书中一些写景的名句,我总想在教学《三峡》时可以让学生一窥这本书的面貌。一开始,我选的点是句型与关键词,全文基本以四字短语为主,间有少数长句起过渡作用,还有不少关键词前后呼应。我就以此为切入点来分析课文,进而联系了一些《水经注》中的类似语句进行比较。但在教学中,感觉内容有些繁杂,前后不易贯穿,学生理解有困难。后来我读谢赫的《古画录

3、》,了解到他的绘画六法,其中第一为“气韵”。我就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其气韵,进而引出《水经注》所描绘景物中的气韵。实践下来,觉得学生还不能领悟气韵的内涵,距离过大。经过一年多思考,我想到何不就在文章所描绘的不同画面品味不同风格,进而感受贯穿于其中的气韵风骨,在此基础上感受句式的变换,字句的对应。我就以此切入,再联系《水经注》的写景段落。几次尝试,均写成了论文,虽然教学还未实践,但文章得以发表,也算是一个肯定。我想,点越小,越直观,就越易为学生所接收,这就是“薄发”的意义所在。当然,要能做到“薄发”,必须以“厚积”为基础。当然,这里并非指不加选择的读书,而是要有选择、有智慧地读

4、,我将之归纳为三条:善融汇,善深究,善整理。善融汇,就是要善于把我们积累的知识融汇贯通,并且可以灵活使用。这首先需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实实在在地积累一些东西。我觉得我在读书过程中,有几件事对我影响最大。一是从小我妈妈就给我讲诗,我因此有兴趣背诗。这对我一生都影响巨大,能背出几十首乃至上百首诗实在是很有帮助。这也使我一直都喜欢诗词,喜欢古文。我想这不仅对我们老师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教学也不无帮助。二是在淮安支教一年,将《大学》《中庸》《论语》全部背下来,又在前几年的基本功大赛中背了几十篇古诗文,这对我的帮助极大。虽然我的记忆力不断衰退,这些内容也在不断遗忘,但背过了就有印象,就能够

5、在查找时有的放矢,不至于一片茫然。我甚至觉得,就算我们能够把课文中的古文、诗歌都能背下来,对我们的教学都有很大帮助。其次,就是要贯通。余映潮老师在教学时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他对教材的熟悉,这不仅体现在他对所教内容理解极深,而且还可以联系到学生已知的内容,进而衍伸至未知。他在一次讲座就提到要把教材当做一个整体来看,不仅看到一个单元课文的联系,还要看到一册书乃至几册书之间的联系。我在教学中就尝试这样做,例如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我就引用《非攻》中墨子对楚王所说的话来讲述侵略者贪婪的本性。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讲到阿长的来历,对照一下“孔乙己”的由来,学生也

6、就理解了阿长在作者家人心中的地位,作者说自己不叫她“阿妈”,叫她“阿长”,最后称她为“长妈妈即阿长”,这些称呼所蕴含的深意。这样的延伸也可以与课外内容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大道之行也》时我引用了《孟子》中齐宣王问孟子为什么自己的园囿方圆三十里民以为大,而周文王的园囿方圆五十里民以为小的故事。由此再对照《桃花源记》中居民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和渔人“诣太守,说如此”的行为,这样学生再理解“天下为公”就更容易了。善深究,指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积累进行挖掘。吕思勉先生在《经子解题》中讲述读经方法时曾说了两种研究方法:“东门失火,西门闻之,甲、乙、丙、丁,言人从殊。择其最近于情理者信

7、之,则偏重主观之法也。不以己意定其然否,但考其人孰为亲见,孰为传闻。同传闻也,孰亲闻诸失火之家,孰但得诸道路。以是定其言之信否。则注重客观之法也。”我在背《论语》时,背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吾少也贱,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几句时就联想到孔乙己也常常说这两句,不过只说一半。这两句话我们在过去解读时往往将之作为孔乙己的自嘲之语,但我感觉这样解读不够深入。于是我先开始查阅两句话的意思,孔子说话的背景。我发现了这两句话的含义就是在说孔子对于贫穷的处境处之泰然,并且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