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依恋.ppt

学前儿童的依恋.ppt

ID:58418902

大小:14.40 M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9-07

学前儿童的依恋.ppt_第1页
学前儿童的依恋.ppt_第2页
学前儿童的依恋.ppt_第3页
学前儿童的依恋.ppt_第4页
学前儿童的依恋.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的依恋.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前儿童的依恋依恋是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最先提出的一个心理概念,是指婴儿与母亲(或能够代理母亲的人)之间所形成的由爱链接起来的永久性心理联系。第一阶段:对人的反应无差别的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前依恋期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婴儿从出生起开始用哭泣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第二个月开始则用微笑来进行联系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所有人与婴儿接触,如拥抱、与他说话,都能引起他兴奋未形成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依恋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对人的反应有差别的阶段(3-6个月)依恋关系建立期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在母亲面

2、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这种反应则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更少,但是此时婴儿还没出现怯生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依恋关系确立期开始对母亲依恋,出现分离焦虑母亲离开时,开始通过哭喊表示抗议母亲在时,则安心地玩,探索环境,将其作为安全基地出现怯生现象,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从3岁开始)依恋关系成熟期能理解分离的原因,容忍与母亲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越来越主动进行各种接触,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依恋的类型(1)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

3、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2)安全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宝宝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燥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宝宝很容易被安慰。(3)反抗型:约占10%,这个类型的宝宝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同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

4、强烈的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宝宝在其它方面的行为。例如:安全型宝宝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他们常遵守规则,也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类宝宝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反抗型宝宝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待父母的帮助,母亲刚刚回来时,他可能会用尽所有时间在同母亲生气和亲呢之间交替,而不是同母亲玩。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依恋类型形成的成因1、母爱剥夺婴儿与抚养着情感纽带的重要性在这种纽带关系缺失时表现最为明显。有关

5、母婴依赖的研究就是从母婴分离的严重后果开始的。心理学家对3个月到1岁的孤儿院的弃婴进行的观察研究发现,在集体养育的环境下,婴儿无法体验母亲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抑郁感与焦虑感迅速加深。有心理学家认为,养育院的儿童之所以经常体验到消极情绪,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与一个或几个成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2、儿童自身对依恋的影响在儿童自身的需对特质中,气质是心理学家最为关注的。以艾斯沃斯为代表的依恋理论者认为依恋反应了儿童早期的一种重复的被抚养体验,其实质是一种双向的人际关系的反应。气质论者指出,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更多的是由婴儿的气质特性决定的。事

6、实上,气质的确对依恋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对新生儿的研究清晰的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新生儿只有最低限度的社会经验,因此新生儿的行为主要是先天气质特性的反应。研究发现,那些在行为方面不太成熟,缺乏定向能力和调控唤醒能力的新生儿更易形成拒绝性依恋。3、家庭环境婴儿依恋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的行为。母亲及时满足婴儿吃喝拉撒的需要还不足以使婴儿形成安全型依恋,母亲与婴儿在一起呆的时间长短也不能单纯决定婴儿依恋的性质。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她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母亲能注意观察婴儿所处的状态,听取婴儿的信号,并能准确地理解,作

7、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形成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从而建立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培养(一)前提大量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是依恋感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了解这一时期幼儿的特点就成了必然之举。父母要认识到幼儿的生理成熟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使新的心理活动的出现处于准备状态,同样也决定着选择性依恋发生的时间以及可能性。由于依恋的特性之一便是指向性,所以只有当幼儿能分辨出主要抚育者时,稳定的安全依恋才有形成的可能。幼儿只有具备了客体永久性概念才会在母亲离开后焦急地寻找母亲,才会将母亲视为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幼儿还需发展出哭、笑、喊叫

8、、躯体依偎和跟随等行为,因为它们是吸引抚育者关心注意的信号。作为父母应当了解孩子发展依恋所需的生理条件,并在孩子生理成熟时,提供更多的机会与他们在一起,给孩子以温暖和安全的感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