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社心理学.doc

西南大学社心理学.doc

ID:58445375

大小:2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5-13

西南大学社心理学.doc_第1页
西南大学社心理学.doc_第2页
西南大学社心理学.doc_第3页
西南大学社心理学.doc_第4页
西南大学社心理学.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社心理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次作业一、单选题1、爱人者,人恒爱之说的是人际交往的:A:交互原则A:交互原则B:功利原则C:自我价值保护原则D: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2、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稳定的内部因素的是:D:能力A:努力B:命运C:心境D:能力3、三度归因理论认为归因遵循的总原则是:D:协变性原则A:区别性原则B:一致性原则C:一贯性原则D:协变性原则4、在印象形成中对印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质被称为:A:中心品质A:中心品质B:重要品质C:关键品质D:极端品质5、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是:A:亚社会A:亚社会B:文化C:**人D:社会角色6、最早以社会心理命名

2、的书籍是:A:塔尔德的《社会心理研究》A:塔尔德的《社会心理研究》B: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C:罗斯的《社会心理学》D: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二、论述题1.印象形成的方式有哪些?答:(1)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2)平均模式。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3)加权平均模式。在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时,不只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多少,以及特征自身的明显程度,而且还考虑每一个特征的重要性。(4)中心品质理论。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

3、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2.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包括哪些?答:1、知觉者的情绪状况;2、投射作用;3、内隐人格理论;4、知觉者对被知觉者的熟悉与个人情感卷入。3.沟通对于人类有什么意义?答:1)沟通提供了人身心发展所必需的信息资源。(2)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维持相互联系。(3)沟通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一、填空题1.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的信息源所产生的态度改变量逐渐减少、而由低可信的信息源造成的态度改变量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增加,这种现象叫做差异。2.社会化最重要的目标是语言社会化。3.

4、行为意向模型认为预测人们是否将采取某种行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其态度。4.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5.社会心理学经验描绘期最有意义的事件是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的出版和罗斯社会心理学的出版。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社会交互作用和社会交往。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遵循的原则包括客观原则、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交往原则和人道原则。8.人际行为三维理论认为人的三种基本需要为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一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5、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2.社会心理:3.社会化: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4.反向社会化:二、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并扼要说明理由。1.社会心理学形成时期最有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是,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年,在北美与欧洲大陆,几乎同时出现了两本专门的社会心理学系统著作。一本是该年6月出版的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另一本是10月出版的英国本能

6、主义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并专门讨论了这门学科的本质与范围。麦独孤则明确提出:“社会心理学必须说明个人的心理天赋如何形成社会上的一切复杂精神生活,及这种生活如何反过来影响天赋。”2.当代社会心理学只存在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3.社会化就是社会教化和塑造人的过程。三、论述题1.试述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化的内容重要包括(1)**社会化。个人逐渐接受被现在的社会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信念和规范,形成特点的**态度和行为的过程。它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2)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

7、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过程。(3)性别角色社会化。由于人们的性别差异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持有不同的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2.举例说明学校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与作为学生状况的实际教育后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机制。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积极,期望较高,那么他们对学生的系统积极对待会直接造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社会处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各种有意无意的支持和鼓励下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并据此形或较高的自我期望,使学习的动机水平提高,学习兴趣

8、增加,并最终导致积极的教育后果——学习成绩优良、智力发展加快、个性的各个方面平衡健康地朝社会期望的方面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良性的教育后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