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授课教案 第十九章 原子的量子理论.doc

大学物理授课教案 第十九章 原子的量子理论.doc

ID:58487928

大小:1.55 M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5-16

大学物理授课教案 第十九章 原子的量子理论.doc_第1页
大学物理授课教案 第十九章 原子的量子理论.doc_第2页
大学物理授课教案 第十九章 原子的量子理论.doc_第3页
大学物理授课教案 第十九章 原子的量子理论.doc_第4页
大学物理授课教案 第十九章 原子的量子理论.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物理授课教案 第十九章 原子的量子理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九章原子的量子理论§19-1玻尔的氢原子理论自1897年发现电子并确定是原子的组成粒子以后,物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就是探索原子内部的奥秘。人们逐步弄清了原子的结构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认识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向性,建立了描述分子、原子等微观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近代物理学中一大支柱,有力地推动了一些学科(如化学、生物、…)和技术(如半导体、核动力、激光、…)的发展。本章介绍量子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一、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光谱分为下面三类:线光谱:谱线是分明、清楚的,表示波长的数值有一定间隔。(所有物质的气态原子(而不是分子)都辐射线光

2、谱,因此这种原子之间基本无相互作用。)带状光谱:谱线是分段密集的,每段中相邻波长差别很小,如果摄谱仪分辨本领不高,密集的谱线看起来并在一起,整个光谱好象是许多段连续的带组成。(它是由没有相互作用的或相互作用极弱的分子辐射的。)连续光谱:谱线的波长具有各种值,而且相邻波长相差很小,或者说是连续变化的。(如:太阳光是连续光谱。实验表明,连续光谱是由于固态或液态的物体发射的,而气体不能发射连续光谱。液体、固体与气体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原子间相互非常强烈。)1.氢原子光谱19世纪后半期,许多科学家测量了许多元素线光谱的波长,大家都企图通过对线光谱的分析来了解

3、原子的特性,以及探索原子结构。人们对氢原子光谱做了大量研究,它的可见光谱如下图。其中从光波向短波方向数的前4个谱线分别叫做、、、,实验测得它们对应的波长分别为:、、、。在1885年从某些星体的光谱中观察到的氢光谱谱线已达14条。这年,瑞士数学家巴尔末(J.J.Balmer),发现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部分的谱线,可归结于下式:式中为波长,称为里德伯常数。我们把可见光区所有谱线的总体称为巴尔末系。巴尔末是第一个发现氢原子光谱可组成线系的。1896年,里得伯用波数来代替巴尔末公式中德波长,从而得到光谱学中常见的形式:波数=单位长度内含有完整波的数目,(19-

4、1)在氢原子光谱中,除了可见光的巴尔末系之外,后来又发现在紫外光部分核红外光部分也有光谱线,氢原子谱线系如下:(19-2)以上各谱线系可概括为:(19-3)式中依次代表赖曼系、巴尔末系、帕邢系、布喇开系、普丰特系。讨论:(1)式(19-3)的意义:氢原子中电子从第个状态向第状态跃迁时发光波长德倒数。(2)值不同,对应不同线系;同一不同值,和对应同一线系不同谱线。2.里兹并合原理:对氢原子、波数可表示为(19-4)式中,,,它们均称为谱项。可见,波数可用两个谱项差表示,式(19-4)称为里兹并合原理。结论:对氢原子光谱情况可以总结出:(1)光谱是线状的

5、,谱线有一定位置。(2)谱线间有一定的关系,如可构成谱线系。同一谱线系可用一个公式表示。(3)每一条谱线的波数可以表示为二光谱项差。说明:不同原子有不同形式的光谱项。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1808年,道尔顿为了阐述化学上的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创立原子论,认为原子是组成一切元素的最小单位,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反县电子,这个实验以及其它实验证实了电子是一切原子的组成部分。原子是可分的。但是电子是带负电的,而正常原子是中性的,所以在正常原子中一定还有带正电的物质,这种带正电的物质在原子中是怎样分布的呢?这个问题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

6、初物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它也困扰了许多物理学家。1903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首先提出原子的模型来回答了这个问题。此模型称为汤姆孙模型。内容简述如下:原子是球形的,带正电的物质电荷和质量均匀分布在球内,而带负电的电子浸泡在球内,并可在球内运动,球内电子数目恰与正电部分的电荷电量值相等,从而构成中性原子。但是,此模型存在许多问题,如:电子为什么不与正电荷“融洽”在一起并把电荷中和掉呢?而且这个模型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存在的谱线系。不仅为此,汤姆孙模型与许多实验结果不符,特别是粒子的散射实验(见图)。1909年,卢瑟福进行了粒子散射模型,实验发现,绝大

7、多数粒子穿透金属箔后沿原来方向(即散射角)或沿散射角很小的方向(一般为)运动,但是,也有1/8000的粒子,其散射角大小为,甚至接近,即被弹回原入射方上。如果按汤姆孙模型来分析,不可能有粒子的大角散射,因此此模型与实验不符。因此此模型就很快被人们放弃。1911年,卢瑟福在粒子散射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它被人们所公认。(一)原子的核式结构1、原子核型结构:原子中心有一带电的原子核,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围绕这个核转动,核的大小与整个原子相比很小。对氢原子,电子质量占原子质量的1/1873倍。原子线度~,原子核线度。原子核式模型的实验基

8、础:粒子散射实验。2、原子核式结构能解释实验结果按此模型,原子核是很小的,在粒子散射实验中,绝大多数粒子穿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