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约客》优质课教学设计-68.docx

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约客》优质课教学设计-68.docx

ID:58558519

大小:83.6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0-21

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约客》优质课教学设计-68.docx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约客》优质课教学设计-68.docx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约客》优质课教学设计-68.docx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约客》优质课教学设计-68.docx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约客》优质课教学设计-68.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约客》优质课教学设计-68.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约客》优质课教学设计-68--------------------------------------------------------------------------作者: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21诗词五首梦回唐宋,泛舟诗词汇聚的文化瀚海——白居易笔下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杜牧由沉没在沙中的一只戟,引发他的感慨;文天祥在零丁洋发出爱国的呐喊;龚自珍虽辞

2、官仍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张养浩对人民群众的苦难表现了深切的同情。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背诵五首诗词曲。(重点)2.揣摩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3.领会诗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第一课时学习《观刈麦》一、新课导入我们班哪些同学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农民最忙是在什么时候?“双抢”时节,农民抢收抢种,最是忙碌劳累,但看着一担担谷子进仓,虽累,心里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白居易的《观刈麦》,体验一下中唐时代农民的生活。二、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朗读《观刈麦》。(二)作者名片白居易(772—8

3、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下邽(ɡuī)(今陕西渭南)人。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三)深层理解1本诗第一层描写了怎样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交流点拨】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

4、,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何效果?【交流点拨】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3本诗最后一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四)走进主题《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学习《赤壁》一、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指名朗读《赤壁》。(

5、二)深层理解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交流点拨】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诱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做了铺垫。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最后两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二、拓展延伸诗

6、人在《赤壁》一诗中说周瑜的胜利只是因为借助偶然的东风。对此你有何看法?【交流点拨】(1)周瑜的胜利是必然的。因为从史料看,曹操进攻吴国时,倚仗自己的雄厚实力,傲慢轻敌,况且曹军不习水性,水土不服。周瑜虽军力稍弱,但都为精兵强将,以一挡百,加以周瑜指挥有方,自然能取胜。(2)周瑜胜利只是偶然。若未巧借东风烧曹营,决不会赢此战役,况且曹操也非等闲之辈,他也具有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加上雄厚的兵力财力,若非东风,谁胜谁败也未可知。(3)诗人在评判赤壁之战时,有意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的帮助,实际上是抬高了环境、机遇的作用,说明周瑜的英名只是时势促成而已。由此可见,诗人真正

7、感叹的是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遭际。第二课时学习《过零丁洋》一、新课导入历史学家吴晗有一篇文章《谈骨气》,在这篇议论文中,吴晗高度赞扬了文天祥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有《过零丁洋》这首气贯山河的诗为证。二、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一)深层理解1这首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交流点拨】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交流点拨】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