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霸谈成功路:无特殊方法比要求多做一点.pdf

清华学霸谈成功路:无特殊方法比要求多做一点.pdf

ID:58604642

大小:44.4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0-18

清华学霸谈成功路:无特殊方法比要求多做一点.pdf_第1页
清华学霸谈成功路:无特殊方法比要求多做一点.pdf_第2页
清华学霸谈成功路:无特殊方法比要求多做一点.pdf_第3页
清华学霸谈成功路:无特殊方法比要求多做一点.pdf_第4页
清华学霸谈成功路:无特殊方法比要求多做一点.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华学霸谈成功路:无特殊方法比要求多做一点.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清华学霸谈成功路:无特殊方法比要求多做一点(编者按)各种“学霸”的传说盛行“江湖”。惊叹于他们“神一样的存在”,更激发我们一探“学霸是如何炼成的”。之所以成为“学霸”,自有不可忽视的天赋、基因使然,但,除此之外,他们还有许多“过人”之处。这里,我们走近红极网络的著名“学霸”,一起探究“学霸”为什么能成为“学霸”,我们能向他们学到什么?“我没有异于常人的学习方法,可选的作业和项目,就尽量都去完成。提供的参考书目,尽量都去读。如果有可能的话,就再多读几本。”在清华园南北贯通的主干道—学堂路上,从郁郁葱葱

2、到秋叶飘零,一年四季道路两旁耸立的白杨树下不时更换着各种海报:或“学术新秀”或“特奖学生”或“科技创新”,吴佳俊就是这海报中的普通一员,但他又是网上“传说”的那般非比寻常。两篇论文已发表于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CVPR并被邀请为论文审稿人;与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多名世界级教授合作;“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微软亚研院优秀成果奖”等重量级奖项数不胜数;以近满分的成绩连续三年第一;利用经济学双学位开展与计算机交叉的激励机制在肾脏交换网络中的运用;热爱社会实践和公益,从甘肃

3、农村到瑞士、日本、中国香港都有他的足迹⋯⋯从计算机到交叉学科,从科学研究到社会工作,这位清华大学交叉信息院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大四本科生,简历在网上曝光后,关于他“学霸”“神一样存在”的“神话”风起云涌。“其实我真的很普通,就和园子里的很多同学一样。”初见吴佳俊,这位面庞清秀、鼻梁高挺的92年小伙子就迫不及待地告诉记者,这也是和他接触中听到最多的一句。当被问及网上的各种“传说”时,并不过多关注社交网站的他只1是羞涩一笑。1月初,刚从美国交流归来的吴佳俊仍然像往常一样,骑着略微陈旧的自行车穿梭于清华园:

4、听讲座、做实验、改论文。没有异于常人的学习方法2010年9月,年仅18岁的吴佳俊通过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保送至清华大学。和吴佳俊一起经历过高中竞赛的蒋林浩时常回忆起他们的“战友”岁月:“当时我们学校专门指导信息学竞赛的老师离职了,新换的老师还不熟悉,大家几乎只能自学。佳俊就把大家召集起来一起学习、经常请高年级同学做指导,发起‘互相出题和讲解’的活动。最后我们寝室四个人三个都考来了清华。”入校后,校内二次招生选拔使成绩优异的他进入了有着中国计算机人才“摇篮”之称的清华计

5、算机科学实验班。在清华园,这个班级还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姚班”,它由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创办。然而,在这个通过层层筛选汇集的30余人的精英班级里,吴佳俊的开始并不顺利:“大一上学期的几门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一些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入门》等比较复杂,学起来有点吃力。”吴佳俊又重拾起高中的学习方法,经常找班里的同学一起琢磨课业上的难题。“那时他经常忙到很晚,除了学习,还要花几个小时处理社团的事,有时候我们都睡了,他才回到宿舍。第二天起来,他已经离开了,几乎是‘晚二朝

6、七’的节奏。”吴佳俊的室友杜超总会忍不住琢磨:“你究竟是如何在尽量少的睡眠下又保证不困的呢?”吴佳俊笑着回答:“人一天睡5个小时就够了,多了就是浪费时间。”2“其实,我也没有异于常人的学习方法,可能就是比要求的多做一点点,可选的作业和项目,就尽量都去完成;提供的参考书目,尽量都去读。如果有可能的话,就再多读几本。”在吴佳俊看来,课业学习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具体的知识点,更在于培养思维能力以及在科研工作中的运用。“科研之路漫漫,吾愿上下求索”进入大二,吴佳俊开始了在“姚班”的科研探索之路。那年暑假,他申请

7、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机会,就此打开了一片新的视野。也正是这年起,吴佳俊开始了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两年多的合作。这段宝贵的经历使他领略到处于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交汇处的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魅力:是否可以从静态的图片中去识别其他物体的动作。如仅从一张梅西踢足球的静态照片而不是整个视频就可获取动态信息?如何将这些方法更好地应用在物体识别和图像分割上?这些都成了他关注的重点。此后,上课之余,他把大量时间“泡”在研究上,为了方便,实验室的沙发随便一蜷就是一晚。“过去几年,熬夜测试算法对他而言,几乎是家常

8、便饭。甚至在特奖答辩结束当晚,他还马不停蹄地连续奋战两晚,完成了几篇论文的最后修改工作。”杜超说。“佳俊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我们合作的时候我在清华而他在美国的实验室交流,我们只能通过Skype等方式交换意见。虽有12小时的时差,但我每一次有问题找他,几乎都能在网上第一时间联系到。他除了负责自己的,也不忘适时提醒其他人的工作。”吴佳俊的科研合作伙伴,和他同在“姚班”的汪一宁说。正是对这些领域的专注,吴佳俊已有两篇论文,即《基于多示例学习的物体聚类》和《互联网图片的中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