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道德为政之道:论孔子对“道”的追求.pdf

仁义道德为政之道:论孔子对“道”的追求.pdf

ID:58629881

大小:42.0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0-17

仁义道德为政之道:论孔子对“道”的追求.pdf_第1页
仁义道德为政之道:论孔子对“道”的追求.pdf_第2页
仁义道德为政之道:论孔子对“道”的追求.pdf_第3页
仁义道德为政之道:论孔子对“道”的追求.pdf_第4页
仁义道德为政之道:论孔子对“道”的追求.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仁义道德为政之道:论孔子对“道”的追求.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孔子对“道”的追求【摘要】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儒家大道。他终生追求的“道”,主要表现为“仁义道德”、“为政之道”、以及人生达到自由境界之后所获得的诗意体验。孔子追求大道的志向始终不变,直到生命的终点,“道”是其生命价值的终极体现。【关键词】孔子;大道;仁义道德;为政之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1]。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儒家大道。为了求证大道,追求生存的价值,穷究天人之理,探究宇宙奥秘,他孜孜不倦,发愤研读,废寝忘食,乐而忘忧;为了宣传他的道义思想,他广收学徒,杏坛教子,春风化雨,桃李天下,培育不少国家的栋梁之材。“

2、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一时办学蔚然成风;而且因材施教,硕果累累,使齐鲁大地成为儒圣的发祥之地;为了传播他的仁政思想,他一生有十几年时间餐风露宿,周游列国,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总结一生的感悟,他晚年著书立说,“韦编三绝”,废寝忘食,成就儒家经典之“六经”,从而成为儒家后学之“圣经”。孔子追求的“道”首先是儒家的仁义道德,它泛爱众生,舍弃小我,以天下为己任,在忠君爱民和建立功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为贵,就在于有道德,并能”参天地之化育”;而这道德,是以礼乐为中心的道德教化,而仁

3、、义、礼、智、信等都是道德的基本内容。他认为,一个人的一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修心养性,身体力行,不断反省,追慕圣贤,做1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胸怀天下,无私无畏。为了追求这一人生的价值目标,孔子一生孜孜以求,无怨无悔,而且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不求人,求诸己”,从而为中国士人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仁爱”思想是儒道思想的核心价值部分。仁者爱人,儒家的“仁”道不仅重视人的自然生命,更重视生命的精神价值,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人格独立与尊严。“志士仁人,无求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为了体现生命的价值和心中

4、的理想,儒士可以视死如归,成就“仁者”的英名。同时,“仁”又体现在对真理的执著追求。“仁”更是一种优秀的人类品格,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也是“仁”的体现。一个仁人君子达到了这种“仁”的境界和自觉,便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张载语),从而实现自己的生命精神和道德价值。晚清儒者康有为始终反对“逃伦”、“独乐”,而倡导与人类共忧患的精神,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

5、想境界,都是儒家“仁者”思想的集中体现。儒道思想更体现在礼乐精神上。孔子说过,“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又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倡导人类的一种礼乐精神。礼表现宇宙的秩序,乐表现宇宙的和谐。礼逾越了秩序则乱,乐逾越了和谐则杂。人不遵守礼乐,就难以用良知抑制不良的冲动,甚至会做出悖逆的事情来。如: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压少数,智者诈2骗愚者,病者无人照顾,老幼孤独者流离失所,天下就会大乱。因此先王制作礼乐,就是使人有所节制,遵循大道。而且音乐之道,通于国政: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喜庆,表明政治清明;乱世音乐充满怨恨,表明政

6、治的昏暗;亡国的音乐则满含悲哀,表现着民众的苦难。礼乐精神更体现为儒道思想中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那是一种诗意人生的体现。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其精神之已到达超凡入圣、神游大虚的境界。孔子认为,生命的境界应体现在超越现实物质条件之上的精神自由和快乐逍遥——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天真烂漫,美妙无比,此乐何极?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吧,何苦空自忧戚,浪费光阴呢?这种乐感精神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在孔子看来,人生之乐是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他感叹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说明了古人才真正从学习求道中找到真正

7、的乐趣。其实,那些做样子给别人看的人,也不会得到人生的乐趣。人的修养是为了自己达到真正的人生之乐,而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以这种诗意人生的世界观,孔子十分注重自我的人格独立和人格操守,绝不会与世俯仰,随波逐流,其坚持大道的信念始终如一。他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种理想主义的入世观体现了儒者特立独行的品性,从中也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兼有出世与入世双重倾向的人。从他对社会的责任感来看,他是入世的;从他对生命的本质来看,他是出世的。这说明了,对3

8、一个开悟得道之人来说,他已经达到来去自如、毫无牵绊的自由境界。虽然如此,从孔子的一生来看,他始终是一个心忧黎元、胸怀天下的热血男儿,是一个以积极入世为主的精英知识分子。有一则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经常迷路。有一次走到了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只见远处有两个农夫拿起锄头悠闲地耕种,并自娱其乐地唱着小曲。其中有一首歌唱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