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角误差调校步骤.doc

I角误差调校步骤.doc

ID:58636920

大小:21.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10-17

I角误差调校步骤.doc_第1页
I角误差调校步骤.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I角误差调校步骤.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I角误差调校步骤:1.工具准备:塔尺(最好有mm刻画)两根,水准仪脚架一付,调校针一根。2.检查与调校:A.先将两根塔尺固定好,要求两个塔尺完全竖直,并且他们之间的间距要大于10米,在两根塔尺正中间架设仪器(圆水准器已经调校完毕),观测前后视,记录读数并且计算出高差⊿H1,将仪器架设在两塔尺的垂直平分线上(但是要保证两根塔尺及仪器三个点所组成的水平角度在170°~190°之间),多测几次⊿Hi,最终求出⊿H。B.将仪器架设在靠近一根塔尺的附近,先观测近尺,记录读数,再观测远尺,记录读,根据这两个读数计算出高

2、差⊿h,检查⊿H是否与⊿h相等,如果相等则说明I角误差接近0,可以不调校;如果不相等说明I角误差较大,则需要调校。C.调校时先照准近尺,记录读数a,照准远尺,调节十字丝分化板使远尺读数为a+⊿H。3.检查:调教后按照上面步骤B进行检查。如果符合要求,则说明调校的很好,可以投入施工使用;如果不符合要求,按照上面步骤C进行调校后,再检查,直到符合要求为止。i=Δ·ρ/s=Δmm(两次测得高差之差)×”/60000mm计算公式水准仪的I角的检验与调校 水准仪的I角的检验与调校1.数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水准仪仅仅是i

3、角的正常变化不属于保修范围,恳请不要邮寄千里之外厂家仪器维修中心调节,请用户或我们当地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协助测定与调整。  2.水准仪产生i角变化的原因是仪器本身的结构与外业工作条件的变化而致,仪器中的十字丝是固定在上下的V形槽中,下面的V形槽由弹簧支撑着,上面是一个压紧调节螺丝。由于因内部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温度、湿度、震动的变化它会产生i角微小的变化,或者,由于其它内应力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也是不足为奇的。  3.在用户说明书中已明确,水准仪的i角可由用户自行调整。请参照水准仪说明书自行调整。 

4、 4.什么是水准仪的i角?水准仪的视准轴在垂直方向与水准轴的夹角。  5.现在,再扼要地介绍水准仪i角的测定办法,如图所示: 将水准仪置平在二支水准标尺的中间,仪器距标尺约30米或40米,前后大约等距离,读取标尺上的读数得到二点的高差值。搬迁仪器至二支标尺的一内侧或外侧均可,此时,仪器至标尺的距离分别为近距离的标尺只是几米,而远距离的标尺已是几十米。同样,测量这二点的高差值,如果二次测得的高差相等,说明仪器i角为零。高差不等就说明仪器存在着i角的误差。如:仪器在中间,读取A尺的读数a1=0962, B尺的读

5、数b1=1062  仪器在一侧,读取A尺的读数a2=0835, B尺的读数b2=0933  h1=-1062+0962=-0100  h2=-0933+0835=-0098  h=-0098+0100=+2mm  按小角公式计算i角;  i=Δ·ρ/s=2mm×”/60000mm=41/6”=7”6.水准仪i角的允许误差  水准仪i角允许误差的概念应该说有三方面的涵义,也是三种情况下的不同要求;出厂时工厂调校的允许误差、用户调校时的允许误差、测量等级或规定所要求的允许误差。如徕卡NA2 i角的允许误差:  

6、出厂调校为:±8”,用户调校为:±20”,但是,根据我国国家水准测量规范和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用于一、二等水准测量的水准仪,仪器的i角不应超过 15”,用于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仪器,仪器的i角不应超过 20”。所以,在用徕卡水准仪NA2加GPM3测微分划板进行一、二等水准测量时,仪器的i角必须调校至15”以内,在进行三等以下水准测量时,仪器的i角应在20”以内。  i角的测定也可以按照将水准仪可以放置在二支水准标尺二外侧的方法测定仪器的i角。道理是一样的,正确的a4值是;  a4=a1’-a2’+a3’  7

7、.改正水准仪i角的方法就是转动V形槽上面螺丝钉的位置,旋进或旋出。仪器处在不同的位置请注意加减符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