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溶液与电离平衡ppt课件.ppt

第三章溶液与电离平衡ppt课件.ppt

ID:58691362

大小:733.00 KB

页数:129页

时间:2020-10-04

第三章溶液与电离平衡ppt课件.ppt_第1页
第三章溶液与电离平衡ppt课件.ppt_第2页
第三章溶液与电离平衡ppt课件.ppt_第3页
第三章溶液与电离平衡ppt课件.ppt_第4页
第三章溶液与电离平衡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三章溶液与电离平衡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溶液与电离平衡一、溶液(Solutions)(一)定义——由两种以上为物质混和而成的均相、稳定的稀释体系(二)组成(三)溶液的形成-溶解过程溶液气体溶液例:空气(21%O2,78%N2,1%CO2,CO,NOx,SOx,H2O(g)…)液体溶液例:氨水,NaCl水溶液,乙酸水溶液固体溶液(合金)钢(Fe,C,Mn,Ni,Co…)黄铜Cu,ZnNd-Fe-B合金组成液体溶液可以分为:气体、固体(溶质)溶解于液体(溶剂)液体溶解于另一液体:量少-溶质量多-溶剂溶液中还含有“溶剂化物”——即溶质与溶剂

2、互相作用的产物。溶剂溶液溶质溶解过程溶解过程是物理-化学过程,不是单纯物理过程,常有能量、体积、颜色变化。例如:H2SO4(l)+H2O(l)=H2SO4(aq)△Hø<0NH4HCO3(l)+H2O(l)=NH4HCO3(aq)△Hø>0溶解过程2个步骤:1.溶质分子或离子的离解(△H>0,△V>0);2.溶剂化作用(△H<0,△V<0)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的稀溶液的依数性(Colligativepropertiesofdilutenoneleetrolytesolutions)依数性——只与溶液

3、的浓度(即单位体积内质点的数目)有关,而与溶质本身无关的性质。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1.蒸气压下降即溶液的蒸气压比纯溶剂低,而且溶液浓度越大,蒸气压下降越多:p=pA*XA(A溶剂)2.沸点升高溶液的沸点总是高于纯溶剂的沸点:ΔTb=kbm3.凝固点下降溶液凝固点总是低于纯溶剂凝固点:ΔTf=kfm4.渗透压=ckT(k=8.388J.mol-1.K-1)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导电性“依数性”偏离Raoult定律和Van’tHoff公式。见下表:表4.1几种溶液的凝固点(K)盐C/mol

4、.dm-3ᇫTf计算值*/KᇫTf实验值/KTf实验值/Tf计算值KCl0.200.3720.6731.81KNO30.200.3720.6641.78MgCl20.100.1860.5192.79Ca(NO3)20.100.1860.4612.48*计算值按Raoult定律,偏离Raoult定律原因——由于电离,质点数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导电性(续)(一)Arrhenius电离学说(二)活度(Activity,a)(三)Ddbye和Hiickel的“离子氛”观点Arrhenius电离学说1.电解质在

5、溶液中因溶剂的作用而离解为带正、负电荷的质点——正、负离子,称为“电离”(ionization)。2.溶液中电解质只是部分电离:电解质分子=阳离子+阴离子电离的百分率称为“电离度”Arrhenius电离学说(续)3.电离是在电解质溶解的过程发生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则溶液的导电能力↑Arrhenius用“依数性法”和“电导法”测定了一些电解质的电离度,结果令人信服。活度(Activity,a)1907年由美国物理化学家Lewis提出。他认为“非理想溶液”(实际溶液)不符合Raoult定律,是由于溶剂分

6、子与溶质分子之间存在复杂的作用,在认清这种作用之前,可以用实验数据对溶液的实际浓度(c、x、b)作修正。活度(Activity,a)活度-即被校正过的溶液的有效浓度。符号a,量纲1。a=c称为活度系数,且01当溶液无限稀时,1,ac活度系数可以用凝固点法、蒸气度法、溶解度法、电动势法等测定。Ddbye和Hückel的“离子氛”观点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2.但异性离子之间互相吸引,形成“离子氛”,故其行动不完全自由,迁移速率↓,表观需要用正、负离子的平均活度系数±来校正。式中

7、,0.509是理论计算的常数值,是正、负离子电荷的绝对值,I称“离子强度”例:求BaCl2水溶液的平均离子活度系数。解:*强电解质的活度a与正、负离子的活度a+、a-的关系为:酸碱理论一、S.Arrhenius酸碱理论(经典酸碱理论)28岁的瑞典科学家S.Arrhenius于1887年提出。二、酸、碱质子理论(ProtonTheoryofAcidandBase)1923年由丹麦化学家Brønsred(布朗斯特)和英国化学家Lowry(劳莱)提出。三、酸碱电子理论1923年,由美国物理化学家Lewis提

8、出,又称“Lewis”酸碱理论。经典酸碱理论(一)酸碱定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称为“酸”;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称为“碱”。经典酸碱理论的优点1.从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指出H+是酸的特征,OH-是碱的特征。2.解释了“中和热”的值:(放热)3.找出了衡量酸、碱强度的标度(Ka、Kb、pH)。经典酸碱理论的局限性1.酸碱被限于水溶液,非水体系不适用例1:液氨中,KNH2(氨基化钾)使酚酞变红→碱?液氨中,Ca与NH4C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