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孔子诗论五题I.docx

文化毕业论文孔子诗论五题I.docx

ID:58732671

大小:70.1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30

文化毕业论文孔子诗论五题I.docx_第1页
文化毕业论文孔子诗论五题I.docx_第2页
文化毕业论文孔子诗论五题I.docx_第3页
文化毕业论文孔子诗论五题I.docx_第4页
文化毕业论文孔子诗论五题I.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毕业论文孔子诗论五题I.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诗论》五题I一、关于文字隶定和词句释读《诗论》之整理出自权威学者之手,又经集思广益而成,其成就卓著,功德莫大焉。然该组竹简不如前此出土的《》、《易经》、《缁衣》那样有传世文献可资比勘,加之竹简残损严重,学术界又千呼万唤,容不得整理者十年磨一剑,故有不少地方尚需进一步商榷,本文仅就有争议者、需补证者、笔者有异议者和未释出者谈点个人看法。首简三“亡”字后面的字,作左右结构,左边为“阝”,右边上为“文”,下为“心”,马承源先生隶定为“离”,II这批竹简的最初整理者李零先生起初亦释为“离”,后来,李先生在北大考古中心网站上发表的《参加“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几点感想》(

2、网页更新日期为2000年11月30日)一文中认为“饶宗颐先生读为‘吝’是对的。‘邻’和‘离’读音相差太远,读为‘离’是不太合适的。”在其近作《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一)——〈子羔〉篇“孔子诗论”部分》III一文中,李先生重申了这个观点,并认为简文“意在强调《诗》的宣泄作用”。在《郭店楚墓竹简》IV中,“吝”字见于《老子》甲第九简“畏四邻”、《穷达以时》十二简“莫之智而不吝”,《尊德义》十五简“民少以吝”及三十四简“正则民不吝”、《性自命出》第四十八简二见,《六德》第三简“归四邻”,其左边皆无“阝”旁,其右边皆无“心”底;唯《性自命出》第五十九简“凡悦人勿吝也”之“吝”有“心”

3、字底,然而左边仍没有“阝”旁。以“阝”与“心”合作部首者,以释作“隐”字为当,此字以“文”得声,“隐”在上古韵部中即属“文”部。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已释出部分有七个“隐”字,其中《鲁桓公少章》有四个“隐”字尚清晰可辨,前二“隐”皆作“心”字底,第二、三、四个“隐”字之右边皆有与“文”极相似的符号。V本组简文第二十简有形体相似的字,左边有“阝”,右边无“心”字作底,马先生(以下简称“马校”)隶定为“其邻志必有以俞也”,其中与“俞(喻)”相对为言,隶定为“邻”或“吝”皆不可解,读如“隐”则与“喻”之显白义正相反对,第八简有“言不中志者也”之语,可与本简之“隐志”互释。有无“

4、心”字底,大概全视书写者的意愿,如郭店简《语丛二》“望生于敬,耻生于望”二句,同一简上前一个“望”无“心”字底,后一个却有了“心”字底;又如“情”字,郭店简中多数没有“忄”或“心”作偏旁,偶尔也有。与“隐志”相反的命题尚有“足志”,《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引述古《志》之语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诗无隐志”“隐志必有以喻”可以看成是孔子对古《志》之语的继承与发扬。何谓“隐情”?《礼记·少仪》“军旅思险,隐情以虞”VI中正有“隐情”一词,唯词义与此小异。此间孔子“乐亡隐情”之意可以《乐记》中师乙谓“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VII一语解之,歌需“直己而陈德”,需长言之、嗟

5、叹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与歌一体并且“感于物而动”的乐自然不能隐情使之不彰。《乐记》云:“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VIII引文中“足乐”、“足论”、“足以感动人之善心”皆足以提示乐何以不能“隐情”之原因。何“言”?《·季氏》:“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之躁,言及之而不言之,未色而言之瞽。”IX《荀子·学》也有似之文:“未可

6、与言而言之傲,可与言而不言之,不气色而言之瞽。故君子不傲不不瞽,其身。”X荀子(前313--前238)未明言引自孔子之,但《》“躁”正作“傲”,可知其源自孔子也,荀子“不”之更与孔子“亡”之后先相,所不同者,文献上之“不”乃就“言”而,竹中之“亡”就著之竹帛之“文”立,二者可以互相充。又,上引古《志》“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中,“文”与“言”并列言,“文”亦当作名,如此,“文以足言”与“文无言”正好构成一正反命,二者相反复相成。XI第二“”后之字,下部从“土”,校隶定“坪”,《攻敔臧》有“坪”字,其构形与此字相距太,XII恐非。李学勤先生、李零先生“平”,XIII君《上博〈

7、孔子〉札記》“此字分析从土从旁,‘鴃’,在文中‘旁’。”其依《广雅》“大”。XIV其,《者减》有此字,唯无“土”旁,吾董楚平先生《吴越徐舒金文集》“旁”,并有解:甲骨文、金文各有方、旁二字,⋯⋯方原指土地。至于四方八面的方,甲金文皆用旁字。⋯⋯上部★是符,表示南西北四方八面之界,下部从方,是声符。后来只用声符之方。XV因字有“土”旁,笔者将其隶定“坊”,仍取其本字“旁”,慎(58--约147)《文解字》:“旁,溥也。从二,方声。”XVI《广雅·》:“旁,大也。”XVII同期文献上形容美德常用“盛德”、“令德”、“明德”、“崇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