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菁华讲义(净空法师)19

无量寿菁华讲义(净空法师)19

ID:5890955

大小:5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2-27

无量寿菁华讲义(净空法师)19_第1页
无量寿菁华讲义(净空法师)19_第2页
无量寿菁华讲义(净空法师)19_第3页
无量寿菁华讲义(净空法师)19_第4页
无量寿菁华讲义(净空法师)19_第5页
资源描述:

《无量寿菁华讲义(净空法师)19》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無量壽經菁華  (第十九集)  2010/1/12  華嚴講堂  檔名:02-038-1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量壽經菁華》第一段:  【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普賢行願就是『無量行願』的總綱領。《華嚴經》上給我們說了十種,稱之為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過去祖師大德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夠圓成佛道。普賢菩薩跟一般菩薩差別在哪裡?就在名號之中。菩薩心量大,大乘教裡面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確實,菩薩發心包容遍法界虛空界,這是圓成佛果的基礎。在形相上為我們說了十種,從禮敬到稱讚、供養、懺悔,我們學過了,今天我們看第五段「隨喜功德,謂佛從初

2、發心,不惜身命,捨頭目髓腦,修諸苦行,以至成道滅度,所有功德,乃至六趣四生、聲聞、辟支佛、一切菩薩等,種種所有諸善功德,我皆隨順歡喜,故云隨喜功德。」前面我們學過,「隨喜功德」是對治我們的嫉妒心、傲慢心,這都是嚴重的煩惱,嚴重的過失。在修學過程當中,這確確實實是一樁大事,「十大願王」天天念,早晚課沒有不念它的,可是這個嫉妒障礙很難避免。人家修得好,我們看到了,能不能承受?人家做得好,有沒有起嫉妒心?我學佛五十九年了,真正看到隨喜的不多,看到嫉妒障礙的太多太多了。所以佛法為什麼衰?佛法為什麼沒有人才?我想不是沒有人才,人才不能出頭,剛剛出來,就被人糟蹋掉了,這是真事。如果要從果報上來說,那

3、就太可怕了,嫉妒障礙是滅佛法,滅佛法果報,諸位都曉得在阿鼻地獄。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可是我們讀誦疏忽了,講演也疏忽了,沒有認真細心去思惟、觀察。  這一段講得很清楚,從初發心一直到般涅槃,這是講的諸佛如來所示現的八相成道,確實難行能行,難修他能修。真正發心學佛的弟子們,無論是在家、出家,一定要知道隨喜功德,跟菩薩修學的功德、教化眾生的功德沒有兩樣。他們發心修行難,得的功德不容易;我們隨喜容易,可是隨喜所得的功德跟他是平等的。譬如一支蠟燭,它是點燃的,放光;我們也是一支蠟燭,沒有點燃,我們借他的光點燃,點燃之後,我們的光跟他的光是一樣的。我們不但不去借光,還要把他的光給他吹滅,那就是嫉妒,

4、那就是障礙,不但自己不能成就,也害他不能成就。我們要試問,我這個比喻好懂,你把人家的燈吹滅了,你確實黑暗了。問題,能不能把他吹滅?確實,善根薄的人被你一障礙真的退心了,菩薩道難行。可是真正發大願,真正能修忍辱波羅蜜的,那就不一樣,你怎麼障礙他,他能承受得了,這邊的路把它堵住不通,還有那邊的路。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水攔不住,這邊攔了,流到那邊去,那邊攔了,流到這邊來,它總是往下流。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那最殊勝的,看到別人發心修行,我們心裡面歡喜,隨分隨力去幫助他、鼓勵他、成就他,這個功德大,跟他修行等同的功德,我們為什麼不做?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現在社會好像這種種惡行似乎是現代的時尚

5、,已經做得很習慣了,沒有感覺得這是過失,更不知道這種行為是罪業,沒有感覺到,都認為這是應該的,別人不能超過我,跟古時候的教育確實不一樣。古時候,只要是個讀書人,乃至於不讀書人都知道,雖然不是佛學的名詞,叫「隨喜功德」,不是這種名詞,可是實際上他都做到了。中國古時候,你看做官的穿的禮服,戴的帽子,那個帽子就是表法的。現在我們看不到了,可是我們在舞台上看到,在戲台上看到,那個帽子叫「進賢冠」,平常我們叫「烏紗帽」。這進賢冠,你看他那個帽子,前面一層低的,後面一層高的,高出來的,那是什麼意思?戴著這個帽子,常常想到提拔後人,希望後人都比我高,這個意思好。前面是自己,謙虛;後面是別人,希望別人都

6、比我好。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在這個社會上,人人都高過我,我享福了,他們高人造福,我享福;如果人人都不如我,我很苦,別人比我更苦,那成什麼世界?這是從前人的存心,跟現在人恰恰相反,現在人這烏紗帽是倒過來戴,自己很高,別人都很低,都不如我。錯了!  所以隨喜,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隨喜不但是有這個心,而且要有行為,那就是跟他學習,他是我的好榜樣,認真努力向他學習。他比我好,我要敬重他、要推崇他,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希望他來領導我們,領導大家,這是真正的隨喜。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這個地方幾句話完全從佛身上說的。佛能夠捨棄王位,出家、學道了。我們從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十九歲離開

7、家庭出去參學,以後就再沒有回去了。我們有理由能夠相信,他絕對不是十九歲那一年才發心。孔子告訴我們,他老人家十五歲發心的,有志於學,發心求學;三十而立,就是十五年,他成就了,而立是成就了;四十而不惑,境界十年十年向上提升;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歲隨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夫子說他,你看真是示現給我們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一生不懈怠。釋迦如來亦如是,我們也相信他很年輕時候就發心了,就有很好的基礎,十九歲的時候出去參學。我們知道在他那個時代,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