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一章《基因工程》名师精选教案浙科版选修3.pdf

高中生物第一章《基因工程》名师精选教案浙科版选修3.pdf

ID:58945672

大小:100.46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9-17

高中生物第一章《基因工程》名师精选教案浙科版选修3.pdf_第1页
高中生物第一章《基因工程》名师精选教案浙科版选修3.pdf_第2页
高中生物第一章《基因工程》名师精选教案浙科版选修3.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第一章《基因工程》名师精选教案浙科版选修3.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名校名师推荐⋯⋯⋯⋯⋯⋯⋯⋯⋯⋯⋯⋯⋯⋯⋯⋯⋯⋯⋯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一章基因工程一、课标内容:1.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2.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3.举例说出基因工程的应用。4.简述蛋白质工程。二、教学要求第一节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1.说出基因工程的含义并指出基因工程的主要内容。2.说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含义及作用特点。基本要求3.说出DNA连接酶的作用。4.简述质粒的含义、特性及其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发展要求解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质粒在基因工程诞生的作用。1.对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要求了

2、解教科书中的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碱基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单核苷酸链的走向不做拓展。说明2.“小资料:基因工程的载体”只作为背景材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的内容。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1.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基本要求2.描述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的几个步骤。发展要求举例说出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的原理。“课外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小资料: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只作说明为背景材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的内容。第三节基因工程的应用1.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遗传育种、疾病治疗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基本要求2.说出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

3、3.关注基因工程新进展。发展要求活动:提出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设计用基因工程技术解决的方案。说明“小资料:转基因鱼”只作为背景材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1-⋯⋯⋯⋯⋯⋯⋯⋯⋯⋯⋯⋯⋯⋯⋯⋯⋯⋯⋯⋯⋯⋯⋯名校名师推荐⋯⋯⋯⋯⋯⋯⋯⋯⋯⋯⋯⋯⋯⋯⋯⋯⋯⋯⋯具体的内容。第四节基因工程的发展前景(选学)基本要求具体内容不作要求。发展要求说明三.教学建议1.课时建议(共计5课时)第1节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1课时第2节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1课时第3节基因工程的应用2课时*复习与测试4课时2.教法建议:(1)“第一节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教学重点是限制性核

4、酸内切酶的作用及作用特点、DNA连接酶的作用、质粒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由于涉及到分子水平的生物技术,学生这方面基础相对薄弱,所以DNA连接酶的作用、质粒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本节核心概念较多,又是本章内容的开端,建议教师采用多媒体,设置问题串,采用讨论、讲授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内容情景,使学生在分析探讨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最后形成对基因工程工具酶的基本认识。(2)“第二节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基因工程的原理及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本节内容的教学,建议在回顾上节课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及质粒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基因工程基本操

5、作步骤示意图,采用讨论、推理的方法,形成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的概括性认识。(3)“第三节基因工程的应用”教学重点是基因工程与遗传育种、基因工程与癌症治疗以及设计一个用基因工程技术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的方案。由于设计层次要求较高,学生平时练习机会较少,因此,“活动:设计一个用基因工程技术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方案”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本节内容安排2课时(不包括活动1课时)。第一课时是开展“设计一个用基因工程技术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方案”的教学活动。建议先分组,组织学生讨论确定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选题的角度及可行性,然后开展全班交流,由学生说明选题

6、理由,教师最后对各组的汇报做点评。第二课时是在上一课时基础上展开。由于本节课内容所涉及的领域进展迅速,建议教师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设置一些问题情景,组织学生开展口头交流、讨论等活动。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2-⋯⋯⋯⋯⋯⋯⋯⋯⋯⋯⋯⋯⋯⋯⋯⋯⋯⋯⋯⋯⋯⋯⋯名校名师推荐⋯⋯⋯⋯⋯⋯⋯⋯⋯⋯⋯⋯⋯⋯⋯⋯⋯⋯⋯四、实验与活动建议在开展“设计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解决一个生活中疑难问题的方案”前,建议先复习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步骤。组织讨论前最好事先布置学生查找参考资料。小组讨论要推选负

7、责人和记录员各一名,讨论时间要恰当。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要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取得讨论的主动权。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点评,指出讨论的优缺点。对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保留。总之,教师要做到“激励、点拨、引导”,使讨论能够达到预期目的。-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