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doc

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doc

ID:58974320

大小:3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9-16

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doc_第1页
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doc_第2页
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doc_第3页
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  [摘要]隐性德育课程的观念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有关这一课程的具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作为一种过去不为人所知,具有潜隐性影响的特殊课程类型,它的发展完善必然经历一个对相关德育资源的发掘吸收和改造整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对隐性德育课程的理性认识,探讨这一课程的具体运作模式,是保障这种课程形式健康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隐性德育课程高校  [作者简介]于天红(1962-),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德育研究。(吉林长春130118)刘连梅(1962-),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思想政

2、治理论课(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吉林长春13021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0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  [摘要]隐性德育课程的观念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有关这一课程的具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作为一种过去不为人所知,具有潜隐性影响的特殊课程类型,它的发展完善必然经历一个对相关德育资源的发掘吸收和改造整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对隐性德育课程的理性认识,探讨这一课程的具体运作模式,是保障这种

3、课程形式健康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隐性德育课程高校  [作者简介]于天红(1962-),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德育研究。(吉林长春130118)刘连梅(1962-),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吉林长春13021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0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03-0058-02  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校教育

4、环境有意无意地借助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通过感染、熏陶和渗透等方式,使学生间接获得思想品德等教育性经验的一种教育方式。与显性德育课程不同,隐形德育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也没有正规编排的课程形式,但其产生的教育效应不容小觑。虽然并无教育者事先的刻意为之,只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氛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此,这是一种广义的课程内涵,它遵循的是“大课程”理念,即凡是有教育意义、教育作用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隐性德育课程同一般的隐性課程一样具有内隐性、无意识性、渗透性、非指向性等特征,更为可贵的是,这种课程类型将知、情、意、行的教育因素有效地整合起来。自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杰

5、克逊提出隐性课程以来,隐性课程这一概念逐渐被各个学科广为接纳和吸收。1995年,国内学者魏贤超在论述大德育课程体系中,首次明确提出和论述了隐性德育课程问题。从此,隐性德育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将其正式纳入德育课程体系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一、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价值  (一)在更广泛的范围调动德育资源和要素  德育资源或要素意指道德教育活动的介体,借助于这一介质德育活动才能开展,具体是指那些能够体现出德育价值,有助于学生德性养成的教育影响因素。德育资源是一个丰富的综合体系: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国外的,又有国内的;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以往人们对德育资源

6、的选择和运用大多是放在那些可触、可见、可感的直观显性德育资源上,而对于隐晦、内蕴的间接德育资源未引起充分的注意和重视。而通过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广开德育资源,使学生能从更多的渠道,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时空受到道德影响和教育,让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校内还是校外,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在受到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甚至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无教之教。这无疑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使德育领域向纵深拓展,具有更广阔的空间,不留空白和死角。  (二)在增强教育效果的同时更节省教育成本  隐性德育课程是正规德育课程的同时课程或附带产品,甚至就是学校物质——空间环境、学校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

7、度、校园文化和心理层面所蕴含的非实体化的教育因素,所以,不需要格外增加这方面教育成本的投入,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隐性德育课程的影响方式是潜移默化和渗透,信息通过暗示、学生的模仿、互相感染、彼此认同、榜样学习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收这些信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教育,并通过内化纳入到自己的精神体系。由于并无明显的教育痕迹,因此不至于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无形中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