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ppt课件.ppt

龋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ppt课件.ppt

ID:58977293

大小:4.15 MB

页数:42页

时间:2020-09-27

龋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ppt课件.ppt_第1页
龋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ppt课件.ppt_第2页
龋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ppt课件.ppt_第3页
龋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ppt课件.ppt_第4页
龋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龋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龋病概述[定义]牙齿硬组织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产生色(白垩色、黄褐色、黑褐色)、形(缺损成洞)、质(疏松软化)3方面改变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特征病程发展缓慢破坏不能自行修复[危害]深部发展→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颌面部间隙感染等。牙体破坏→残冠、残根、牙缺失→影响消化、儿童牙颌系统生长发育。牙源性病灶感染→远隔脏器疾病。关节炎主要为类风湿性和风湿性关节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胃肠道疾病眼病虹膜炎、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皮肤病痤疮、脂溢性皮炎等肾脏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龋病流行病学龋病患病率

2、=观察时点的龋病例数/该时点的人口数×100%龋病发病率=观察期间新发生龋病例数/同期内平均人口数×100%龋均=龋失补牙数(DMF)之和/受检人数龋面均=龋失补牙面数(DMF)之和/受检人数龋病的临床基本特征好发牙位:好发牙面:咬合面>邻面>颊面恒牙列: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前磨牙>上前牙>下前牙乳牙列:下颌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第一乳磨牙>乳上前牙>乳下前牙龋病的病因及学说龋病病因的现代概念龋病病因的现代概念20世纪50-60年代,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龋病微生物学的研究受到重视,对

3、变链菌族和牙菌斑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龋病病变的超微结构的观察以及免疫、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对龋病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龋病病因研究的重要里程碑细菌在龋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被肯定;糖在龋病发生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对牙菌斑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菌斑的性质、结构和其中的代谢活动;建立了人工龋模型。四联因素理论20世纪70年代由Newbrun在三联因素论基础上提出的。宿主与牙齿微生物食物时间龋碳水化合物变链菌、乳杆菌、粘放唾液、全身状况、牙齿的形态结构四联因素理论基本论点含糖食物进入口腔后,在牙菌斑内,经致龋菌的作用,

4、发酵产酸,酸从牙面结构薄弱的部位侵入,经较长时间的作用,将牙齿的无机物溶解破坏从而产生龋病。必须具备以下重要条件a.致龋细菌细菌在牙面代谢和致病的生态环境-牙菌斑b.细菌进行代谢活动和形成牙菌斑的物质基础-糖类(食物);c.易感的牙齿(宿主);d.牙菌斑使细菌发酵糖产生的酸在牙面达到一定的浓度(在临界pH以下)和维持相当长的时间。1细菌菌斑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致龋特性:①利用蔗糖的产酸能力 ②耐酸能力③对牙表面的附着能力牙菌斑牙菌斑(dentalplaque)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是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

5、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并在其中进行复杂的代谢活动。根据其所在的部位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龈上菌斑与龋病的关系密切,而龈下菌斑与牙周病的关系密切。在条件适合时,细菌的代谢产物可造成牙体硬组织或牙周袋组织的破坏。定义形成和发育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是一个很复杂的动态过程。从组织学上观察,三阶段:获得性膜的形成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聚集菌斑的成熟获得性膜(acquiredpellicle)是细菌定居前,在牙面上最初沉积的一层唾液膜,是唾液糖蛋白选

6、择性粘附于牙齿表面所形成的无细胞、无菌体的均质状结构。形成的速度因人而异。刷牙后几秒钟形成,几天后稳定。获得性膜的功能修复和保护牙釉质表面;为釉质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改变牙面的性质,影响特异性细菌对牙面的粘附;作为菌斑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聚集细菌对牙面的黏附是菌斑形成的主要过程,包括两个过程:细菌对牙面的黏附,细菌之间的相互黏附,即细菌的集聚。黏附:最初定居的细菌是球菌,以后是丝状菌,杆状菌和其它细菌。集聚:黏附到获得性膜上的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并集聚其它的细菌。集聚的方式:细菌之间的特异性结合菌斑基质成分

7、促进细菌的集聚菌斑的成熟早期(质地疏松)细菌的繁殖和集聚细菌数量密度渗透性代谢底物有毒代谢产物氧化还原电势厌养状态菌斑生态环境的改变结构改变重组菌斑深处的细菌(丝状菌)与牙面垂直排列栅栏状栅栏状结构是成熟菌斑的主要标志此结构有利于细菌获得营养和氧气,并扩大微生物的定居面积。菌斑的结构平滑面菌斑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牙菌斑的基本结构分为三层;①菌斑-牙界面获得性膜紧贴牙面,是一层无细胞的均质结构。主要由吸附于牙面的唾液粘蛋白即获得性膜构成,有些包括牙齿发育遗留下的釉小皮;②中间层牙菌斑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球菌、丝状菌和杆菌组成,结

8、构致密。丝状菌彼此平行,与牙面垂直,其间堆积广大量的G+和G-球菌、短杆菌,形成栅栏状结构;③表层主要由G+和G-球菌、短杆菌和上皮细胞组成。细菌排列不规则,结构疏松,厚度不一。“玉米棒”结构2食物食物的成分糖、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物理性能硬度、精细程度、粘附性等。产酸性影响糖致龋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