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

第 五 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

ID:5899153

大小:4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27

第 五 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_第1页
第 五 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_第2页
第 五 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_第3页
第 五 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_第4页
第 五 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 五 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五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   本章考点  1.正常血细胞的超微结构  2.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  一、正常血细胞的超微结构(基础知识)  1.透射电镜下的超微结构  (1)粒细胞系统  1)原粒细胞:平均直径10μm左右,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平滑,微绒毛很少。胞核大,核占整个细胞的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可有浅的凹陷,核内常染色质占优势,异染色质少,在核膜处呈薄层凝集,有一至几个核位。胞质少,内有大量游离核糖体,糙面内质网较少,呈短管状,线粒体较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基质电子密度较高,脊呈扇平膜板状。高尔基复合体较小,发育差。胞质内  一般无溶酶体和有

2、界膜的颗粒,但少数原粒细胞可有少量大小不等的致密颗粒。  2)早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大,平均直径可达15μm,外形与原粒细胞相似。胞核大。占整个细胞的大部分,核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可有浅凹陷,核内常染色质仍占优势,但异染色质在核周的凝集较原粒细胞明显,核仁常见。胞质较原粒细胞为多,内有大量游离核糖体,糙面内质网较原粒丰富,可见内质网腔膨大。线粒体较多,呈圆形。高尔基复合体发育良好,常见几个基本结构单位围着中心体。胞质内出现一些“非特异性颗粒”或A颗粒,形态不一,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外有界膜包围,内容均质,电子密度较高,颗粒内偶见致密核心。  3)中性中幼粒细胞:较早幼粒

3、细胞小,平均直径10μm左右,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外形较不规则,表面微绒毛很少。胞核较早幼粒小,可有凹陷,核内常染色质相对减少,异染色质在核周凝集进一步增加,并逐渐向胞核中央发展,两种染色质的比例相近,核仁少见。胞质较多。游离核糖体、糙面内质网、线粒体均较早幼粒细胞减少,线粒体从小圆形逐渐变成杆状。高尔基体发育良好,常包围中心体。胞质内常出现很多“特异性”颗粒或S颗粒,其大小不一,直径0.1~0.5μm,多数颗粒较小。形态不一,呈椭圆形,杆状或哑铃状,电子密度中等,有些颗粒较大,圆形,电子密度低,“路异性”颗粒外有界膜包围,基质一般为均质,极少数可含细粒状或结晶状内容

4、物。A颗粒较早幼粒细胞少。  4)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较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大,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微绒毛很少。胞核大,核与胞质比例高,可有凹陷,核内常染色质减少,异染色质增加。在核周凝集较明显,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比例相近,核仁少见。胞质内游离核糖体、糙面内质网较丰富,线粒体呈杆状,高尔基体发育良好,常见包围中心粒。胞质内出现很多“嗜酸性”颗粒,较中性颗粒大,直径0.5~lμm,圆形或椭圆形,颗粒外有界膜包围,大部分颗粒内有一个矩形结晶状核心,核心一般为均质,还有一些颗粒内容致密,无核心。  5)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较中性中幼粒细胞小,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微绒毛

5、很少。胞核较大,核/胞质比例大,圆形或椭圆形,可有凹陷,核内常染色质减少,异染色质增多,在核周凝集较明显,核仁不常见。胞质内游离核糖体和糙面内质网较多。线粒体较中性中幼粒细胞多而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基质致密。高尔基体发育良好,中心粒常见。胞质内出现很多“嗜碱性”颗粒,颗粒较大,一直径为0.5~1.2μm,外有界膜包围,基质内有大量排列规则的致密小颗粒,直径150nm,有少数“嗜碱性”颗粒内容为均质,偶见结晶状核心,由于嗜碱性颗粒是水溶性的,在标本制备过程中有些颗粒内容物被抽出,使颗粒显空泡状。  6)中性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由于这两阶段粒细胞的形态相似,故并在一

6、起描述。其直径较中性中幼粒细胞小,胞核较小,肾形或凹陷明显,核内异染色质占优势,仅有少量常染色质位于近中央部位,因此,整个胞核电子密度较高,核内无核仁。胞质较中性中幼粒细胞多。出现大量糖原颗粒,使胞质密度增加。胞质内游离核糖体。糙面内质网和线粒体的数目均减少,线粒体呈杆状。高尔基复合体逐渐减少,是不活跃状态。胞质内“特异性”颗粒增多,其中大部分较小,呈椭圆形、杆状或哑铃状,中等电子密度。A颗粒逐渐减少,大多呈卵圆形。  7)嗜酸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较嗜酸性中幼粒细胞小,外形相似。核凹陷明显,核内异染色质占优势,在核周凝集明显,常染色质减少,核仁消失。胞质较多,游离

7、核糖体和糙面内质网明显减少,糖原颗粒不断增多,使胞质密度相应增高。线粒体很少,呈杆状,高尔基复合体逐渐变小,胞质内“嗜酸性”颗粒增多。  8)嗜碱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较中性晚幼粒细胞略小,但外形相似。核较小,呈肾形或凹陷明显,核内异染色质占优势,在核周凝集明显,常染色质减少,核仁消失。胞质内核糖体和糙面内质网明显减少,可见一定量线粒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基质致密。高尔基复合体变小,糖原颗粒增多,使细胞基质密度增高,核旁有少量微丝,胞质内有很多“嗜碱性”颗粒。  9)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平均直径10~12μm,细胞表面有少量短小微绒毛。核分叶,一般为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