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课件之四.ppt

语文:(《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课件之四.ppt

ID:59003149

大小:267.0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20-09-27

语文:(《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课件之四.ppt_第1页
语文:(《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课件之四.ppt_第2页
语文:(《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课件之四.ppt_第3页
语文:(《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课件之四.ppt_第4页
语文:(《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课件之四.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课件之四.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四课中庸之道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具体表现:中德、中行、中礼、中和。二、本课的具体内容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7.13)中礼(1.12、13.

2、24、17.24)中和(13.23、)三、章节梳理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

3、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本章内容是中庸的基本内涵(中行)。【评析】“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

4、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问:孔子认为子张和子夏谁更优秀?要点:师过,商不及,即过犹不及。其实两人都不优秀,因为他们没做到中庸。探究:“过犹不及”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要点:过犹不及的含义: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强调处事有“度”。探究:怎样理解“过犹不及”的内涵?(《五年

5、高考》P198)探究(课后练习一):“过犹不及”(中庸)和“折中主义”有何区别?要点: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成语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分,就如同做得不够一样,不合适。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本章

6、内容是中行。【评析】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问:本章指出行“中庸”的前提是什么?要点:符合道义,这是与人交往的依据。成语无适无莫:形容对人对事没有偏向。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本章内容是中行。【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7、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问:这一章,强调了一种怎样的处事原则?要点:取两中用——温和的处事原则,强调了“权”的重要性(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这种应变的灵活性就叫做“权”。问:孔子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与中庸之道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五年高考》P198)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

8、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本章内容是中礼。【评析】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