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导学案(人教版必修5).doc

《逍遥游》导学案(人教版必修5).doc

ID:59090553

大小:12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9-14

《逍遥游》导学案(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逍遥游》导学案(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逍遥游》导学案(人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逍遥游》导学案(人教版必修5).doc_第4页
《逍遥游》导学案(人教版必修5).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逍遥游》导学案(人教版必修5).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6《逍遥游》导学案(人教版必修5)【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学法指导】1.熟读

2、课文,理清思路。达到这方面的学习目的可分三步走:读。对照注释,查找字典,掌握宇词意思和读音,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找。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寓言和比喻来说理,找出文中的寓言和比喻。理。理清材料(寓言、比喻等)与说理的关系;理清3个自然段说理的层次关系。2.通过比较,归纳庄子散文的特点。如与同样善于用比的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荀子(《劝学》)作比较。可以看出,共同点是用比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形象生动,又加强了说服力。但庄子取象更大胆夸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蝉、斑鸠、燕雀会嘲笑别人。这比其他诸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章更加形象化。

3、【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

4、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2.关于作品《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

5、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3.文章导读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

6、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学习过程】一、

7、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  (1)北冥有鱼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  (4)而征一国  (5)旬有五日而后反   (6)御六气之辩   (7)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9)而宋荣子犹然笑之2.古今异义(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今义:(2)众人匹之   古义:今义:(3)腹犹果然   古义:今义:(4)之二虫又何知   古义:今义:(5)穷发之北   古义:今义:(6)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今义: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辩:此小大之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