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度仪的使用方法.docx

白度仪的使用方法.docx

ID:59143920

大小:11.8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9-11

白度仪的使用方法.docx_第1页
白度仪的使用方法.docx_第2页
资源描述:

《白度仪的使用方法.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白度仪的使用方法一、开机1、 仪器应安放在稳固的水平台面上,防止震动,避免强光照射、灰尘和溅水。2、 电源插座接地端应可靠接地。3、 按下仪器后面的电源开关(显示48b),预热约2分钟。二、置数仪器出厂时除“定量”值不确定外,已置入1号工作板R457标准值,Ry标准值,荧光因数U=       。用户每次开机,如不需修改,可不必再进行置数,而直接进入第三步序——校准。   1.R457标准值的置入①推进大小拉板到底。②用“标准值”、“ ”、“▲”、“↙”键置入1号工作板标准值,显示n XX.X。   2.Ry标准值的置入①拉出小拉板到底、大拉板仍推进到底。②用“标准值”、“ ”、“▲”

2、、“↙”键置入1号工作板标准值,显示n XX.X。   3.荧光因数的置入用“荧光因数”、“ ”、“▲”、“↙”键置入荧光因数值u,显示u X.XX。   4.定量的置入用“定量”、“ ”、“▲”、“↙”键置入被测试样的定量值,显示g XX.X。三、校准   1.R457校准①推进大小拉板到底。②调零试样托上放黑筒,顺序按“调零”、“↙”键,显示0. 0.0,调零完毕,取下黑筒。③调准试样托上放1号工作板,顺序按“调准”、“↙”键,显示G XX.X(XX.X为1号工作板R457标准值),调准完毕,取下1号工作板。④调荧光 如被测试样不含荧光增白剂,本步序可省略。 试样托上放3号工作板,

3、按“测定键”,显示r XX.X。        a) 若显示值与3号工作板标准值相等(以相差不超过0.3为好),则荧光已调准,取下3号工作板。b)若显示值小于3号工作板标准值,则顺时针方向移动大拉板旁的荧光调节螺钉,同时将大拉板再向里推进到底,按“测定键”,直到显示值等于3号工作板标准值,取下3号工作板。重复上述调零、调准、调荧光步序。c)若显示值大于3号工作板标准值,则逆时针方向移动大拉板旁的荧光调节螺钉,按“测定键”,直到显示值等于3号工作板标准值,取下3号工作板。重复上述调零、调准、调荧光步序。   2.Ry校准如不测定试样的绿色光漫反射因数Ry、不透明度、透明度、光吸收系数和光

4、散射系数、油墨吸收值等参数,本步序可省略。①拉出小拉板到底,大拉板仍推进到底。②调零试样托上放黑筒,顺序按“调零”、“↙”键,显示0. 0.0,调零完毕,取下黑筒。③调准试样托上放1号工作板,顺序按“调准”、“↙”键,显示G XX.X(XX.X为1号工作板Ry标准值),调准完毕,取下1号工作板。四、测量   1.蓝光白度(R457)和荧光增白度(F)的测量:①     推进大小拉板到底。②     试样托上放被测试样,按“测定键”,即显示提示符r和试样的R457白度值。③     对含有荧光增白剂的试样,在测定试样的R457值后,接着拉出大拉板到底(小拉板仍推进到底),再按“荧光白度”

5、键,即显示提示符F和荧光增白度值(%)。2.平均值测量蓝光白度(R457)、绿光漫反射因数(Ry)、r0、r、r84及与油墨吸收值计算有关的R0、R1等均可用“平均值”键获得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在进行平均值测量之前,应先按“平均值”键(提示符显示A),再进行同一参数的多次测量(测量次数不限),然后再按“平均值”键,即显示该参数的平均值A. XX.X。3.绿光漫反射因数Ry(亮度刺激值Y10)的测量:①     拉出小拉板到底,推进大拉板到底。②     试样托上放置被测试样,按“测定键”,即显示提示符r和试样的Ry值。4.试样的不透明度、透明度、光吸收系数、光散射系数的测量:①   

6、  r0和r、r84的测定a)     拉出小拉板到底,推进大拉板到底。b)     试样托上放一层试样,试样下面再放黑筒作为背衬,按“r0”键,即显示r0数值(%)(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c)     以多层试样(层数以不透明为宜)代替黑筒作为背衬,按测定键,即显示r数值(%)(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d)     以Ry =84±2的白板为背衬,放一层试样,按测定键,显示数为r84数值(%)(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② a)在测得r0和r后按“不透明度”键,即显示提示符“0”和不透明度数值(%)。b)在测得r0和r84后按“透明度”键,即显示提示符“t”和透明度数值(%)。c)在测得r

7、0和r后,置入被测试样的定量值g,接着按“吸收系数”键,即显示提示符“A”与光吸收系数值(m2/kg),按“散射系数”键,即显示提示符“S”与光散射系数值(m2/k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