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总dna提取方法

植物总dna提取方法

ID:5922982

大小:75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2-28

植物总dna提取方法_第1页
植物总dna提取方法_第2页
植物总dna提取方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植物总dna提取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植物总DNA提取方法赵红(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摘要:利用液氮研磨植物幼芽,以苯酚——氯仿——异戊醇——核糖核酸酶法提取了大豆、菜豆、玉米等几种作物的总DNA。所提取的DNA经紫外线分光光度计(牌子未知)检测及0.8%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证明:该方法提取的植物总DNA纯度高,片段长度整齐,约有50Kb左右,并且DNA收率很高。关键词:DNA提取;纯度;收率近几年来,外源总DNA通过花粉管道直接导入农作物在多种植物上得到广泛的应用【1.2.3】,我们采用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肠杆菌多年,该技术对DNA纯度有很高的要求。都必须要

2、求提高纯度和大小要求整齐度。本文将讲述利用苯酚——氯仿——异戊醇——核糖核酸酶法提取几种植物总DNA的方法及其结果。材料和方法(一)大豆、菜豆、玉米等3种作物共约30份材料。(二)提取方法1、取暗发芽的植物幼芽30g,在液氮预冷的研钵中与液氮混合研磨成粉末状,加30ml提取缓冲液[4],0.65℃水浴30分钟,冰浴分钟。2.加等体积的饱合苯酚,轻轻摇匀,-20℃冰箱冻存5一10分钟,4000r/min离心5分钟,吸出水相。3、加等体积苯酚一氯仿一异戊醉(25:24:1),摇匀,4000r/min离心5分钟,吸出水相。4、加等体积

3、氯仿一异戊醇,摇匀,4000r/min离心5分钟,吸水相。5、约2倍体积的预冷无水乙醇沉淀DNA,用玻璃棒绕出或离心沉降,得到DNA粗制品,略凉干。6用0.1*SSC将沉淀的DNA溶解后加1/10体积的10*SSC,使其最终浓度达1*SSC,JIARNA酶,使酶的最终浓度达50一75微克每毫升37℃水浴保温40分钟。7、重复2、3、4程序。8、加2.5倍体积的预冷无水乙醇沉淀DNA,离心DNA沉降,弃去上清液,略凉干,得到精制DNA。9、用0.1*SSC溶解后,加1/10体积的10*SSC。然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所提取的DN

4、A纯度及收率,用0.6%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片段长度是否整齐一致.。结果1、该方法与氯仿一异戊醇法所提取的这几种作物DN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如表格从表可以看出:本方法所提取的几种作物DNA均为A260/A230>2.0;A260/A280>1.8,表明DNA纯度符合质量标准,蛋白质含量不超过0.3%,(标准纯度中蛋白质0.2—0.5%),而第二个表格所示用氯仿——异戊醇法提取的DNA多数不符合标准。2、该方法提取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片段长度为50Kb左右,可见提取效果很好,片段长度大小一致,RNA以去除干净,

5、并且没有DNA大量降解的情况。3、DNA的收率,经紫外分光光度计的260nm处得光吸收值可以计算出DNA收率=(O.D260/0.02/L*稀释倍数*原液体积L为比色杯首都;0.02为每毫升溶液中含1微克DNA钠盐时的光密度;O.D260为260纳米波长时光密度读数。经此公式计算该方法提取的DNA均在80---100微克每克植物幼芽鲜重。经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扫描结果可以看出是明显的DNA紫外吸收特征【5】讨论1、本实验采用饱和苯酚—异戊醇去除组织蛋白,其效果比单纯氯仿异戊醇去除组织蛋白好得多。主要由于低温下饱和苯酚与组织蛋白结合使

6、其变形的能力远高于氯仿。2、提取的DNA片段长度一致,RNA去除干净,原因是提取过程中的操作要注意使各项能混合均匀,使苯酚、氯仿—异戊醇与DNA所在的水相能够充分接触即可,未必要剧烈震荡以防止DNA分子由于机械剪切而断裂。参考文献:1.     王亚馥,戴灼华,1999:遗传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     刘祖洞,1994:遗传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3.     孙乃恩,孙东旭,朱德熙,1990:分子遗传学,南京大学出版社。4.     韩贻仁,2001:分子细胞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5.    

7、张玉静, 2000,分子遗传学,科学出版社。6.     陈仁彪,冯波,1994:医学遗传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7.     王关林,方宏筠,2002:植物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8.     荆玉辉,匡廷云,李德保主编,1995:植物分子生物学,科学出版社。9.     林剑,1997:免疫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0.  罗鹏主编,1996:遗传学应用。11.  汤泽生,魏勇,程国忠,2002:质体遗传的数学模型与规律,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2.  沈珝琲,方福德,1996:真核生物基因表达,高等教育出版社。13.  童

8、克中,1996:基因及其表达,科学出版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