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doc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doc

ID:59244820

大小:19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9-08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doc_第1页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doc_第2页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doc_第3页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doc_第4页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建立数据集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学院:一、实验范式1.Stroop效应范式概述Stroop效应(Stroopeffect)在1935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RiddlyStroop发现,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本身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颜色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的反应时长。比如,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比命名中性的刺激词所花的时间长。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是Stroop效应。从广泛意义来说,Stroop效应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能引

2、发stroop效应的实验就叫Stroop任务。2.Stroop效应范式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效应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主要包括:2.1昼夜Stroop(Day-NightStroop)Cerstadt,Hong和Diamond等修订了Stroop任务,使之适用于3.5岁至7岁的学前儿童,形成昼夜Stroop任务。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看见太阳说“夜晚”,而看见月亮或者星星说“白天”。目前,昼夜Stroop范式大多被应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作为测量执行功

3、能的一个重要指标。2.2图-词干扰范式图—词干扰任务是经典Stroop范式的一个简单推广。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2.3双语Stroop范式双语Stroop范式指利用两种语言的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2.4Stroop效应的反转范式Str

4、oop效应的反转范式是由Logan提出的,后由Merikle等人对其改进,并把它用于研究无意识知觉。这种范式只涉及红、绿两种颜色。色词和色块的一致概率是25%,不一致概率是75%。当在意识状态下,被试对不一致色块的命名要快于对一致色块的命名,出现了典型的Stroop效应的反转;而在无意识状态下,出现了典型的Stroop效应。该范式也适用在集中注意和分散注意的任务中。在集中注意下出现Stroop效应的反转;而分散注意下,出现典型Stroop效应。2.5情绪Stroop效应范式情绪Stroop效应主要是指刺激中的情绪信息对非情绪信息的影响。用表示情绪信息的图(表情图)或情绪词作为启动刺

5、激,颜色块作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色块进行颜色命名。该范式在实验研究中应用甚广,是当前Stroop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二、最新研究《面孔-词Stroop范式中的情绪冲突效应研究》——程春波&黄宇霞.心理科学:2013,36(4):822-8261.概述经典Stroop效应实验中,词义信息会对颜色加工产生干扰(Stroop,1935),但被试对词义信息的判断却几乎不受字体颜色的影响,这种效应在经典色-词Stroop范式研究中被称为Stroop不对称效应(Stroopasymmetry)。面孔-词Stroop范式是应用于情绪冲突研究的一个较新的实验范式,它使用的刺激是由情绪面孔和情绪词组

6、成,情绪面孔和情绪词所携带的不同情绪信息组成了一致、不一致和无关等条件。在面孔表情判断任务(面孔任务)中,情绪面孔为目标刺激从而需要忽略情绪词,而在情绪词判断任务(词任务)中则相反。Egner等人(2008);Zhu等人(2010)的研究发现面孔任务和词任务中都出现了Stroop效应,这似乎意味着在面孔-词Stroop范式中可能并不存在传统色-词Stroop范式中的Stroop不对称效应。情绪面孔与情绪词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情绪刺激,其信息加工的时间也存在差异,所以目标刺激呈现时长可能会对面孔-词的冲突产生影响,即呈现时间有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但先前的研究均未对呈现时间这一重要因

7、素加以关注,在先前使用面孔-词Stroop范式的研究中,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不尽一致。之前的面孔-词Stroop范式研究中的“面孔任务”的研究中,当呈现时间或最长呈现时间为250ms,或者一直呈现直至被试按键反应后消失(Osinskyetal.,2009)时都出现显著的Stroop效应;而研究中使用“词任务”的较少且结果不尽一致。如在Zhu等人(2010)的研究中最长呈现时间为1000ms时,在“词任务”中发现了Stroop效应;而在Ovaysikia等人(2011)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