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线丛书》的借鉴意义

浅谈《生命线丛书》的借鉴意义

ID:5926613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2-29

浅谈《生命线丛书》的借鉴意义_第1页
浅谈《生命线丛书》的借鉴意义_第2页
浅谈《生命线丛书》的借鉴意义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生命线丛书》的借鉴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麦克费尔的《生命线丛书》在我国德育工作中的借鉴意义王吉春(文)摘要: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早的德育思想雏形甚至远远早于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先贤至圣在德育实践中总结的德育原则与方法更是光泽后世。然而,直到集体教学已经普及的今天,我们尚没有一套统一的权威德育体验式教材。麦克费尔的这本《生命线丛书》是体谅式德育模式的实践成果,它对于我们的德育工作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笔者着眼于我国德育实际,结合《生命线丛书》的编著特点,重点论述了该书在我国的德育工作实践中的借鉴意义及本土化改良的必要性。关键字:德育,《生命线丛书》,德育的最

2、近发展区,心智成长课程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德育过程中,学习者的能动性思考,能动性分析,能动性实践,是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一环。那么,如何在德育过程中调动学习者的能动性,如何促使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知情意行?-上述问题是每个德育工作者都需要破解的首要问题。调动学习者的主动精神,促使其能动修身,途径无非有二---生活实践和心智成长课程。所谓生活实践中的主动自我德育,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道德问题和道德情境之后,通过主动思考,最终解决道德问题和适应道德情境的道德实践过程。但是,这种在现

3、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境往往超过了学习者的自我德育能力。这些超出学习者自我德育能力的德育问题也必将超出学生德育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碍于学生道德修养的顺利养成。其二,实际生活中的德育问题和情境错综复杂,交互影响,不利于学生清晰明了做出道德判断,学生很有可能只看到了德育问题的表象,而没有抓住德育问题的实质,从而有碍于学生道德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总之,在实际生活中的自我德育,德育问题和德育情境的分量难以掌控;同时,学生的能动思考与行为往往也是不得已而发,属于被动式的能动。而心智成长课程很好的

4、弥补了上述生活实践中自我德育的不足。心智成长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由教师组织设计的德育课程。心智成长课程既包括实践课程和体谅课程。如北师大组织的心智成长夏令营活动就属于心智成长课程的实践课程。而体谅课程则是指在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指导学生共同体验已经设计好的道德情境故事,促使学生个体主动思考德育问题,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并推测出可能发生的道德结果。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的《生命线丛书》就是这样一本德育教材,该书是体谅式德育模式的实践成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设身处地》这一

5、部分旨在发展青少年的共情能力。第二部分:《证明规则》旨在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同一性认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做出贡献的人。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旨在通过一个个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帮助学生拓宽超越当前社会的道德视野,鼓励学生形成更为深刻,普遍的道德框架。其宗旨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做?《生命线丛书》一书,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旨在培养学生健全完满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以情修身,以情养性的目的。该书的德育情境设计有趣,内容逼真,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生命线丛书》的这些特点对于我国目前的德育课堂教学的借鉴意义主要

6、有以下两点:第一,我们的德育课堂教学以榜样故事为主要德育情境。榜样故事的德育效能通常是单层次的,而且带有预设的褒奖色彩,无法深入引导学生的道德冲突向前发展。因而这种榜样故事缺乏互动及思索意义,学生学到的往往是单层次的---我要向榜样学习。至于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榜样到底值不值得学习,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可能会遇到那些困难,学生可能会产生无需再去刨根问底的错觉。长期如此,可能造成学生道德判断缺乏独立性,养成盲目从众的道德判断习惯。与此相对比,《生命线丛书》里没有榜样,只有一个个生动真实的体验式自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跟随故事情节开

7、始了德育思考与判断,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的陶冶虽然不如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情感体验那样深刻,但是体验的效率却远远大于现实生活的道德体验。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到丰富多彩的道德生活情境。第一,我们的德育课堂教学以讲授提问为主,着重的是道德意识的给予与固化,道德情感的地位没有被巩固。道德意识之于德育,正如骨骼之于人体;道德情感之于德育,正如血液之于人体。我们的德育工作骨感强,而血肉还欠丰满。《生命线丛书》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以道德情感为基石,构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从而更有利于道德修养整

8、体而持久的稳固发展。但是,《生命线丛书》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由于地区文化和时代特征有差异,该书对我国德育课堂的借鉴参考价值应以本土化改良为先导。笔者认为在试点引入参考的基础上,更多应关注该书在道德培养上的系统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