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doc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doc

ID:59285206

大小:80.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9-06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doc_第1页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肝硬化腹水多由情志郁结、饮食不节、虫积等因素,损伤肝脾,阻滞气血,以致气、血、水瘀积而成。其症往往本虚标实,攻之易伤正气,补之又恐恋邪,治疗颇为棘手。笔者根据其发病机转,积19年临床经验,对该病的治疗以祛水消胀、理气活血、消热利湿、养阴益气四法综合运用为原则,以利水而不伤阴,攻邪而不伤正为宗旨,每获良效。兹就其辩证用药特点,概述如下。1论久暂,分阶段,果断攻邪一般医者对本病多从阴证、虚证论治,以温补为主。笔者认为应该论久暂,分阶段,果断攻邪。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治疗原则。治标,就是祛水,尤其腹水初起时,实证居多,更当攻之。诚如张子和云:

2、“先论攻邪,邪去则元气自复也。”盖邪(水)聚则阻滞气机,生化不行,进补则气血愈壅,于病无益,不若攻水,邪散则气血流通而自得其养。本病属本虚标实,攻之宜准不宜狠,如甘遂、大戟、芫花等峻逐之剂多不用,否则徒损真气,病亦不去,而犯虚虚之戒。多取黑白丑少量研末分吞,亦不可久投。“制肝实脾”乃千古之定法,一般攻逐之剂二三投之后,当合健脾扶正之品,意在缓图,不失治本,否则图快一时,前功尽弃。2调气血,化湿滞,大胆消利血与水异名同类,血可化水,水可化血。笔者认为该病属气滞血瘀水停,治血莫先于治水,行水莫忘乎理气,理气药多香燥,易劫伤肝阴,多避而不用。常用枳壳、佛手、香缘等疏肝利气

3、,开水气之凝结。若对本病只顾调血气,化湿滞,而忽视湿热的一面,则治疗难以奏效。因为腹水内聚,郁结日久,往往化生湿热,“气有余便是火”,故《内经》云:“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所以清利湿热,实为治疗关键,否则湿热不去,气滞瘀阻更甚,湿热伤阴,更致肝失濡养,不得疏泄,中克脾土,水湿不运,造成恶性循环。但消利湿热当以淡渗为主,如薏苡仁、茯苓、赤猪苓、碧玉散等,若舌苔白腻方用苦辛爆湿药。3审证候,辨虚实,灵活施治本病论表现为气滞血瘀,水湿郁积化热,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受病,临床所见阳虚者较少,阴虚者十居其七,今时之人,生活安逸,多于谋虑思考,体阴恒多不足。如见舌红、苔薄净

4、或少苔,口中干腻或干苦,便露阴虚端倪。故取四逆散合已椒苈黄丸为主方,腹胀尿少,佐以前草、鸡内金、白茅根、白术、木香、赤茯苓、猪苓等。结合证候表现,按照不同阶段,灵活运用上方,多能获得预期疗效。因肝主疏泄,以散为补,其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阴虚则疏泄失调,白芍为敛肝阴清虚热之佳品,且能利水,故重用之,并得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肝区疼痛最宜,符合“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旨,四逆散方药虽简,只要变更其方药用量,如白芍用至30~60克,堪为调气活血、疏肝缓急之妙方。合己椒苈黄丸大有利水而不伤阴之妙,方中大黄能清肝胆湿热而活血逐瘀,推陈致新,且能开胃,实证利用,特别是腹见

5、青筋暴露,尤当用之。虚证则不用,而代之以黄芪、黄精之类。该方一般不用椒目,阴虚明显时方用。按:本病由情志抑郁,肝郁克脾,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混,壅塞而成。故笔者取四逆散疏肝解郁,白芍、甘草、鸡内金、焦三楂健脾助运,前草、半枝莲、白茅根利水,木香行气畅中。又“气有余便是火”,故加黄芩以清之。曲运神机则营阴暗耗,故重用白芍、白茅根滋补营阴,利水而不伤阴。辨证论治准确,故多年顽疾,终获良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