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梁抗扭的几点见解.doc

边梁抗扭的几点见解.doc

ID:59317185

大小:1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9-05

边梁抗扭的几点见解.doc_第1页
边梁抗扭的几点见解.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边梁抗扭的几点见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边梁抗扭的几点见解1.在“TAT”或“SATWE”计算中没有考虑现浇楼板对边梁的约束作用;2.抗扭纵筋可以加在腰上,也可以适当加在下部,但不要加在上部,因为梁上跟部要调幅以利于形成塑性铰,所以抗扭纵筋最好主要加在腰上;3.对于扭矩的折减应有个度,因为在整体计算中内力是平衡的。如考虑扭矩的折减,则意为味着次梁的负弯矩也会减小,跨中弯矩将会加大;4.梁传给边梁的弯距(即边梁的扭距)不仅与边梁的抗弯刚度有关,而且与边梁的抗扭刚度有关,所以精确的确定这个扭距比较困难;因为以前做过井字梁,正好面对边梁抗扭这个问题,那时是用广厦做的,广厦的折减系数默认的是0.7,怎么算都降不下来,最后从书上了解到折减

2、系数可打到0.4,而且国外设计也是打到这个数值。在PKPM的默认折减系数也是0.4。建模时楼梯间的处理常用的二种:一、楼梯间的板开洞,手工将楼梯荷载换算成集中力作用于两边的梁上。这是较合理的简化法,就是麻烦一点。二、将梯板厚度设为零,荷载照输,荷载按板的方式传递。这是一种快速的简化法,误差稍大,一般将荷载加大一点来解决。我还是同意第二种方法,改一下板的传荷方式,定义为单向板传荷即可解决,这样处理简单、直接。设楼板厚度为0,输入等代荷载。等代荷载的大小要使导向相关支承构件的荷载与实际情况相当。还要修改导荷模式,使荷载传递到相应的支承构件。如果有楼梯平台与楼面同高,最好将平台梁输入,并且平台楼

3、板改为实际厚度。此时,将梯板部分的荷载作为平台梁的梁间线荷载输入,梯板所在区格修改为楼板厚度和荷载均为0。楼主果然肯动脑筋,楼梯的梁因为开洞的确有扭转问题。可是这一点不是主要矛盾,一般对结构没有什么影响。据我了解,采用第二种方法处理楼梯的设计人员还是比较多的,比较简单可行,如果荷载设成单向传递则更合理一些。当然,如果是框架结构,楼梯平台梁是通过构造柱把荷载以集中载的形式传递到框架梁上去的,这应该比均布线载计算的结构数据要大才对,所以采用第二种方法时应该根据以往的经验适当放大才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 如果我们只是把荷载传该主结构, 那么楼梯斜板的刚度对整个结构的影响是无法考虑进去的;可实际

4、的 结构是楼梯斜板确实存在与结构中,低层和多层还好说一点,要到高层计算水平力时(风、地震),它的作用就不容忽视了!!!至少楼层板、楼层梁的模型大家应该建上!!如果不考虑楼梯板的刚度,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若按楼面无限刚的话,好像没什么差别,要设成错层吗,计算机又能真实模拟吗。。。如果计算机模型取的是平面内无限刚,二实际是楼梯间出板不连续,而是一弹性节点,此处的内力会有局部的集中现象,需要加强一下;这就是建好后实际建筑物的工作状态与计算机模型的区别,本来从实际到模型的转换中,就是用了很多的近似假设,带来一定的误差,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建模的过程中尽力保持和实际一致,这样计算出来的内力才最大限度的与

5、现实建筑物的工作状态接近,这样的内才有可信度!!!!如果自己进行了简化,那只说要很清楚的知道这种简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哪些地方内力变大,哪些地方变小,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我是比较赞同第一种算法!但是应注意,楼层板、楼层梁一定要建上。这样的话,跟实际的模型出入就相对降低了许多!另,我们这边有很多这样的做法!!!!住宅楼梯间采用第二种没问题,大开间大跨度的采用第一种比较准确,我用的方法是将楼梯间处布成预制板,然后在上面输入相应的荷载,这样及保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又可相应的倒荷载。用STRAT可直接建立这样的三维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其它软件算出的楼梯梁的底面筋都应加大!否则会不安全。我

6、去北京学习过,问过这个问题。答案是第二种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