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之第十三章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ppt

仪器分析之第十三章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ppt

ID:59384075

大小:1.48 MB

页数:33页

时间:2020-09-20

仪器分析之第十三章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ppt_第1页
仪器分析之第十三章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ppt_第2页
仪器分析之第十三章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ppt_第3页
仪器分析之第十三章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ppt_第4页
仪器分析之第十三章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仪器分析之第十三章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3—1核磁共振的产生一、概述: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光谱:核磁共振光谱法:磁性原子核在强磁场中选择性地吸收了特定的射频能量,发生核能级跃迁。磁性核对射频能量吸收产生的共振信号与射频频率的对应曲线。利用核磁共振光谱进行结构测定、定性及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核磁共振光谱法,或称核磁共振波谱法(NMR)。二、原子核的自旋与磁性:原子核具有质量并带正电荷。大多数核有自旋现象,具有核自旋角动量P(矢量);γ——磁旋比,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磁旋比,它是磁性核的一个特征常数。μ=γ·Pμ和P的关系为:自旋核产生磁场,具有核磁矩μ。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P是量子化的,P与核

2、的自旋量子数I的关系:核磁矩的值可由核的自旋量子数I决定,核自旋量子数与核的质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③I=1/2的原子核如1H、13C、19F、31P等,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旋,有磁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C,H也是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②I=1或I>0的原子核如I=1:2H、14N;I=3/2:11B、35Cl、79Br、81Br;I=5/2:17O,127I。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①I=0的原子核如16O;12C;22S等,无自旋,没有磁矩,称为非磁性核,

3、这类核不会发生核磁共振;三、原子核的能级和核磁共振:在强磁场的激励下,具有磁矩的原于核的能量可以裂分为2个或2个以上的能级如氢核自旋:带正电,转动产生的磁场方向可用右手定则确定,且可将其看成是小磁棒1.核自旋能级:氢原子核在无外加磁场时,只有一个能级;将其放入磁场强度为H0的磁场中,因氢核磁矩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核磁矩相对于外磁场有两种取向:★核磁矩与外磁场方向相同,氢核能量较低,以磁量子数m=+1/2表示;★核磁矩与外磁场方向相反,氢核能量较高,以磁量子数m=-1/2表示。★氢核吸收能量后,由m=+1/2的取向跃迁到m=-1/2的取向,称为共振。★能级差:2.核磁共

4、振:★磁性核在磁场中,核自旋产生的磁场与外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由于这中作用不在同一个方向上,因此,磁性核一面自旋,一面又以自旋轴以一定的角度围绕外磁场方向进行回旋运动,称为拉莫尔(Larmor)运动。拉莫尔运动有一定的回旋频率γ。当射频的频率正好等于自旋运动频率时,自旋核就会吸收射频,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这种现象称为核磁共振。◎固定电磁波的频率,连续变化外磁场的强度,这种方式称为扫场;◎固定外磁场的强度,连续变化电磁波的频率,这种方式称为扫频。§13—1核磁共振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NMR通过化学位移、耦合常数和积分强度来研究被测物质的分子结构一、化学位移:1.定义:在

5、共振时由于化学环境引起谱线位置移动的现象,称为化学位移。2.化学位移的产生:◆产生的原因:原子核外的电子云对外磁场的屏蔽作用。◆屏蔽作用:核外电子云对外磁场的抵消作用。结论:化学位移与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密切相关,核外电子云密度越大,屏蔽程度也就越大。不同的化学环境,屏蔽的能力不同,因此可以根据化学位移来研究氢原子的化学环境,即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用四甲基硅烷(TMS)作为内标物,人为地规定:TMS的化学位移为0;3.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化学位移用位移的相对比值表示。①化学位移一般很小,为10-6数量级;②变化磁场强度时,化学位移的计算式为:③变化电磁波频率时,化学

6、位移的计算式为:一般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峰出现在TMS的左边;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质子峰的δ值均在(0~10)×10-6之间;δ值越大,距TMS的质子峰越远,氢核受到的屏蔽作用越小。例:使用射频为60MHz的仪器进行核磁共振测定,若到得某化合物的质子共振峰相对于TMS的频率位移为90Hz,试计算其化学位移。解:答:化学位移为1.5ppm或1.5×10-6。已知H试样=90,HTMS=0,H0=60×1064.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位移:①饱和烃—CH3:CH3=0.79~1.10ppm—CH2:CH2=0.98~1.54ppm—CH:CH=CH3+(0.5~0.6

7、)ppmH=3.2~4.0ppmH=2.2~3.2ppmH=1.8ppmH=2.1ppmH=2~3ppm②烯烃端烯质子:H=4.8~5.0ppm内烯质子:H=5.1~5.7ppm与烯基,芳基共轭:H=4~7ppm③芳香烃芳烃质子:H=6.5~8.0ppm供电子基团取代-OR,-NR2时:H=6.5~7.0ppm吸电子基团取代-COCH3,-CN,-NO2时:H=7.2~8.0ppm①其他—COOH:H=10~13ppm—OH:(醇)H=1.0~6.0ppm(酚)H=4~12ppm—NH2:(脂肪)H=0.4~3.5pp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