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一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一

ID:5941016

大小:9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29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一_第1页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一_第2页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一_第3页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一_第4页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西地平线上》说课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从文中学会一二点景物描写的手法;2、学会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研习方法;3、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等解读能力;2、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人文情感目标:通过落日之美的赏析引导学生树立自觉感悟自然,感悟历史,体验“世间有大美”的意识,从而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对“世间有大美”的解读;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对联想

2、内容的深层思考和解读。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研习文本、探讨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大自然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无论是月涌江流还是鸟语花香。古往今来,都让人陶醉其中。今天带大家去一个地方,那里对你们而言是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着戈壁浩瀚、沙漠茫茫的死亡地带;那里也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风情;也有着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美景;那里是我们民族的源,文化的跟。那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大西北。让我们带着对它的尊重和好奇一起走进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去感受那里

3、的雄伟风景。-5-用心爱心专心二、作者介绍高建群,创作多以西部生活为题材,是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代表作有《最后一个匈奴》、《西地平线上》、《胡马北风大漠传》等。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被称为陕北史诗,是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三、研习(一)体会谈一谈你认为哪一次落日写得最好或者你最喜欢哪次落日,并说说理由。首先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有感情的朗读;再结合落日的特征和作者的感受

4、来说说理由。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对三次落日的美以及为何美作个简短的总结。(二)探讨1、两次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梦幻般的死亡感觉”,之后“突然掉下泪来”,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明确:因为环境背景以及落日所呈现的情景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感受。第一次:落日之前的太阳,“灰白色”、“硬币”、“冷冷”的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罗布泊这个地方是个“死亡之海”、“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感觉走入地狱,走入鬼蜮”(补充材料)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的心情是

5、低沉的,此时听到悲凉的《泰》音乐,因而感到“死亡的感觉”。第二次: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仿佛是大自然的回光返照,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虽然终归要消失,但之前毕竟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泰坦尼克号》演绎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悲剧式的爱情故事,更表现了对爱和生命的伟大赞颂,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视频)2、罗曼?罗兰为什么对着太阳呼喊时热泪盈眶?课文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多夫的塑造?-5-用心爱心专心补充材料:罗曼·罗兰,世界著名文学家,

6、在音乐评论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都有突出成就。1912年完成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斐声文坛,获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写了主人公追求音乐梦想的执着而伟大的一生。“约”这个形象正是罗曼·罗兰有一次看到太阳从海平面上喷薄而出时构思成功的,“约”有着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是一个太阳式的英雄人物。同时他又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历经重重磨难而不被人理解,“约”在弥留之际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他身上既有日出的

7、辉煌,又有日落的悲剧感。明确:1、因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激动,也为发现约翰?克利斯多夫与太阳的共同点而激动。约翰?克利斯多夫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经历了多重灾难,有着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2、本文写的是落日带给作者的人生感悟,作者通过落日,联想到日出给人的影响。“约”产生于日出,却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落日具有了英雄情感。落日即将逝去,是为了再生,它与日出紧密相联,日出日落正如人类的生生不息,是人间永恒不变的真理!3、作者在写第三次落日时,为什么要提及匈

8、奴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补充材料: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明确:——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