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思维.doc

中医辨证思维.doc

ID:59426596

大小:1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25

中医辨证思维.doc_第1页
中医辨证思维.doc_第2页
中医辨证思维.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医辨证思维.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辨证思维亦需创新    中医辨证思维的方法源于《内经》,奠定于《伤寒杂病论》,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形成独特和固定的模式,但始终未脱离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维轨迹,其中整体、系统、辨证的方法广泛运用,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其朴素古老的人生观,师徒相承的教育方式,使中医学术有较大的局限性、稳定性,由经验积淀的思维方式使其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    中医辨证过程,一般分为二步:一是症状的获取,依靠四诊收集;二是证候的确定,依靠经验思维判断。前者是靠感性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而后者凭经验停留在宏观阶段,未进入微观平面,只能直观、粗略地从整体上认

2、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在辨证过程中,由于医生的主观性,对客观认识的差异和思维的特异性,造成传统的辨证思维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客观的统一判断标准,不能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因此中医诊断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客观化是提高辨证水平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化检测手段的发展,中医四诊的手段和内容必须扩充和量化,尽量减少由主观因素带来的差异。要借助现代科技的成果,对中医证候的定义从微观定量的角度加以充实,从而制定出一套客观、量化的依据。    在提高四诊资料客观性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临床统一规范的诊断标准,包括病名诊断、证候诊断、病情轻重缓急、分期判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尤其

3、应强调症状描述的规范化和证候、疾病诊断的标准化。   一、症状描述规范化    目前中医对症状的描述在概念、程度、性质等方面存在用词模糊不清、术语混淆的现象。规范化应强调症状的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能反映出症状特点、属性,而定量主要反映症状的轻重程度。症状的规范化为证候的标准化奠定基础。    二、证候诊断标准化    中医辨证必须要有相应的证候诊断标准,没有诊断标准就不能区别比较,标准各异也无法进行。所谓辨证的灵活性也必须在明确标准的前提下实施。    三、辨病科学化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不能体现

4、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因此,强调辨证的同时,更要强调辨病的重要性。中医的病名主要是根据主症和病机来确定,常不能准确反映疾病的特点、演变规律,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容易导致误诊,使治疗缺乏针对性。笔者认为,中医、西医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途径和方法上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临床上既要把握贯穿疾病始终的基本矛盾,又要把握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尤其在无证可辨的情况下,依靠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联系患者体质和发病原因,能使中医的辨证更加合理。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思维的创新,必须突出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应该吸收现代科技的成果大胆创新,突破旧的思

5、维逻辑,在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升华,使症状、证候、病名的描述定义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将辨病与辨证科学地结合,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伤寒论辨证思维方法探讨中医学的辨证思维方法,有其显著的特点,而《伤寒论》则予以系统应用,突出体现其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现代研究者对此深感兴趣,并从辨证法思想、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及逻辑思维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现据有关文献,简要评述如下。  一.辩证法思想  中医学理论核心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具有浓厚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以《伤寒论》亦充满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其六经辨证体系中,阴阳观、正邪观

6、、标本观、病证观、常变观等,无一不体现出彼此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现代研究者则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科学地考察和总结《伤寒论》有关内容。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认为物质世界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中,仲景能动地将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相互对立的概念,运用于揭示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全过程中;而在其立法处方的治疗过程中,始终注重温清、升降、散敛、攻补等两不相容的治法思想的辩证统一,从而充分展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  内因为发病之主导,外因为发病

7、之次要,外因通过内因方能起作用。而病理本质与病理现象,一般而言是同一的;而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则本质与现象可以不相吻合,甚则背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仲景在处理诸如此类的关系时,始终注重其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分析  (二)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将其与别的事物相区别的一种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规定性。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导致新的量变,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研究者认为,六经之间各个阶段疾病过程的特点是质的规定,六经传变是质变;而每一经内部的症

8、状移动,是量的规定,本经自传是量变。量的变化改变着质,在量的规定中也充满质的差异。《伤寒论》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