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参与度的法律探析

损伤参与度的法律探析

ID:5944543

大小:25.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2-29

损伤参与度的法律探析_第1页
损伤参与度的法律探析_第2页
资源描述:

《损伤参与度的法律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损伤参与度的法律探析损伤参与度是指在有外伤、疾病(包括老化和体质差异)等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损害了人体健康的事件中,损伤在人身死亡、伤残、后遗症的发生上所起作用的比例关系。损伤参与度可以分为五级:  ①、既有损伤又有疾病,后果完全由损伤所造成,疾病未起作用,损伤与后果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为100%。  ②、既有损伤又有疾病,后果主要由操作所造成,疾病只起辅助作用,则损伤与后果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为70~90%。  ③、既有损伤又有疾病,两者单独存在都不能造成目前的后果,或者在造成目前后果的作用上同等重要,难分主次,则损伤与目前后果之间系界限型因果关系,为40~60%。  ④、既有损伤又有疾病

2、,损伤是诱发或加重因素,即损伤比较轻微,对人体没有大的危害,但能诱发或促进疾病的发作,则损伤与目前后果之间系间接因果关系,为10~30%。⑤、既有损伤又有疾病,若后果完全由疾病所致,则损伤与后果之间无因果关系,为0%。  损伤参与度问题通常表现为医疗损害(事故)赔偿纠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人身损害类纠纷中赔偿义务人以受害人原有疾病、伤残作为抗辩理由,请求减轻或免除其赔偿责任。损伤参与度的概念,表面上仅是从医学技术的角度考察损伤病残与原有病残的比例关系,但实质上却通过确认致害因素对于损害后果的具体影响,从而以一种量化、科学的比例关系再现事故、损害的致病(残)过程,平衡原、被告之间的权

3、利义务关系,并且可以令人信服地解决具体法律争议。  在具体的案件审理过程之中,构成损伤参与关系应具有一定的法律事实基础:2  当事人以损伤参与度作为抗辩理由。损伤参与度应是作为赔偿义务人的一项抗辩理由向法庭提出的,法院不应依职权径行确认这一争议焦点。一般理论认为,法院可以依职权就损害后果的过失相抵进行确认,损伤参与度的结论虽然可以部分或全部“抵销”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但显然并非过失相抵的范畴,受害人自身的病残、体质状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当事人无法预见或即使预见了也无法通过主观的努力避免损害的发生,因此不能将此认定为过错。所以,是否提出具体抗辩,是赔偿义务人的诉讼权利之一。  受害人存在原

4、发疾病、残疾或易于导致损害发生的特异体质。损伤参与度的基础事实在于受害人在损害后果明确之前,存在原发疾病、残疾或特导体质,缺乏这一基础事实,即可认定既有损害后果完全系加害人过错所致,因此也就不存在损伤参与度的争议。应予注意的是,应以损害后果的明确时间作为界线区别是否有必要在诉讼中引入损伤参与度的概念,加害人的过错发生时间原则上对此不构成影响。也就是说,受害人原来具有损伤发生在加害人过错致害行为之后,只要此时受害人最终的损害后果尚未明确,加害人仍可参照最终损害的后果提起损伤参与度的抗辩;如果受害人自身的损伤发生在损害后果明确之后,则此时的损害后果已经明确受害人自身损伤不可能对发生在其之前的损害后

5、果产生影响,因此加害人无权提起损伤参与度抗辩。  损害后果的发生或扩大系加害人过错产生的致害因素与原发疾病、残疾或特异体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法律事实是认定存在损伤参与度关系的关键,如果无法认定最终损害后果与受害者自有损伤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加害人的这一抗辩主张自然无法成立。显然,这一认定的过程与依据纯属医学专业范畴,对此应通过专业机构的鉴定结论予以明确。在诉讼中,应由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出鉴定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委托专业机构就是否存在损伤参与度关系及损伤参与度的具体程度进行鉴定。同样,这方面的举证责任应由提出该主张的加害人承担。  对受害人自有损伤及影响负有注意义务而并未尽该义务

6、的加害人,不得以损伤参与度作为减轻、免除赔偿责任的抗辩理由。之所以特别提出这一点,是考虑到处于强势地位加害人有可能滥用损伤参与度关系开脱自身的赔偿责任。特别在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之中,由于加害人通常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的医院与医生,他们应该了解并预见到治疗方案对患者自身损伤的不良影响,并且他们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地避免这种不良影响的发生,而相对的受害人对此影响多数一无所知,处于完全的弱势。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