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胶体溶液和表面现象ppt课件.ppt

第三章胶体溶液和表面现象ppt课件.ppt

ID:59451435

大小:345.50 KB

页数:38页

时间:2020-09-18

第三章胶体溶液和表面现象ppt课件.ppt_第1页
第三章胶体溶液和表面现象ppt课件.ppt_第2页
第三章胶体溶液和表面现象ppt课件.ppt_第3页
第三章胶体溶液和表面现象ppt课件.ppt_第4页
第三章胶体溶液和表面现象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三章胶体溶液和表面现象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胶体溶液与表面现象1胶体溶液与表面现象一、溶胶二、高分子化合物溶液三、表面现象2第一节溶胶3一、分散系的分类分散系分子或离子分散系(真溶液)d<1nm胶体分散系(溶胶&高分子溶液)1100nm4二、胶团结构以AgI为例:AgNO3+KI=AgI+KNO3当AgNO3过量时,胶粒带正电荷,胶团结构如下:5[(AgI)m•nAg+•(n-x)NO3-]x+•xNO3-胶核电位离子反离子反离子吸附层扩散层胶粒(带正电)胶团胶团结构表示式为:m——形成胶核物质的分子数,m通常是一个很大的数值(约103数量级)。n——吸附在胶核表面的电位离子数,n的

2、数值比m要小得多。x——扩散层的反离子数。(n-x)——吸附层的反离子数。6当KI过量时:AgNO3+KI=AgI+KNO3胶粒带负电,胶团结构如下:7Fe(OH)3溶胶:{[Fe(OH)3]m•nFeO+•(n-x)Cl-}x+•xCl-As2S3溶胶:[(As2S3)m•nHS-•(n-x)H+]x-•xH+胶粒带电,胶团不带电(电中性)当KI过量时,胶粒带负电荷,胶团结构如下:[(AgI)m•nI-•(n-x)K+]x-•xK+8三、溶胶的性质1、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布朗运动9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分散质粒子本身处于不断的热运动中。分散剂分子对分散质粒子的不断撞击。液体分子对溶胶粒子的

3、撞击粗分散系102、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丁达尔效应示意图光源凸透镜光锥暗室里,将一束聚焦的光线透过溶胶时,在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发亮的光柱,该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11溶胶中分散质粒子直径:1~100nm可见光波长:400~700nm入射光的波长<分散介质粒子:入射光被反射,光线无法通过,如粗分散系。入射光的波长>分散介质粒子:入射光发生散射,可见明亮光柱,如溶胶。真溶液溶质颗粒太小(<10-9m),光的散射极弱,看不到丁达尔效应。1213电泳管中:Fe(OH)3溶胶向负极移动,说明Fe(OH)3溶胶中分散质粒子带正电荷。As2S3向正极移动,As2S3溶胶中分散

4、质带负电荷。电泳管示意图直流电3、电学性质——电泳14电泳:在电场中,分散质粒子作定向移动,称为电泳。胶粒带正电荷称为正溶胶,一般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胶即为正溶胶。胶粒带负电荷称为负溶胶,如:土壤、硫化物、硅酸、金、银、硫等溶胶。15胶体粒子带电的主要原因:吸附作用固体吸附剂优先选择吸附与它组成相关的离子,或者能够在固体表面上形成难电离或难溶解物质的离子。“相似相吸原理”例如:Fe(OH)3胶体粒子很容易吸附与它结构相似的FeO+离子,而带正电荷。[Fe(OH)3]m·nFeO+16FeO+FeO+FeO+FeO+FeO+FeO+FeO+FeO+FeO+FeO+FeO+FeO+FeO+FeO+F

5、eO+FeO+FeO+分散质[Fe(OH)3]mFe(OH)3胶核吸附电位离子的示意图17二、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一)稳定性(1)布朗运动:布朗运动使胶粒不沉降。(2)胶粒带点:溶胶能稳定存在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胶粒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而阻止胶粒的聚沉。(3)水化膜:使胶粒和反离子周围形成溶剂化膜。18(二)溶胶的聚沉定义:分散质粒子合并变大,最后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为聚沉或凝结。溶胶聚沉后外观呈现浑浊。1、加入电解质,中和胶粒电荷;2、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3、长时间加热。促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注意:胶体的聚沉是不可逆的。19加入电解质聚沉的原因:加入电解质后,吸附层的反离子增多,胶粒所

6、带电荷大大减少,排斥力减弱,使胶粒合并成大颗粒而聚沉。[(AgI)m•nAg+•(n-x)NO3-]x+20聚沉能力主要取决于能引起溶胶聚沉的反离子电荷数(即化合价数),离子带电荷越高,其聚沉能力越强一般来说聚沉能力(同种电荷):三价离子>>二价离子>>一价离子如:对于As2S3溶胶(负溶胶)的聚沉能力AlCl3>CaCl2>NaCl对于Fe(OH)3溶胶(正溶胶)的聚沉能力K3[Fe(CN)6]>K2SO4>KCl要掌握要掌握21练习:1.将20ml0.1mol/L的AgNO3与10ml0.1mol/L的KI溶液混合。下列电解质中,对AgI溶胶聚沉能力最强的是()。A.NaClB.CaCl

7、2C.K2SO4D.K3[Fe(CN)6]2.将10ml0.1mol/L的AgNO3与20ml0.1mol/L的KI溶液混合。下列电解质中,对AgI溶胶聚沉能力最强的是()。A.NaClB.CaSO4C.KBrD.AlCl3要掌握22第二节、高分子化合物溶液2、是单个分子分散的单相体系,是真溶液,溶解过程是自动的,也是可逆的,是热力学的稳定体系。3、无丁达尔效应因为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OH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