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开道岔总布置图过岔速度提速和高速道岔ppt课件.ppt

单开道岔总布置图过岔速度提速和高速道岔ppt课件.ppt

ID:59473396

大小:8.27 MB

页数:73页

时间:2020-09-14

单开道岔总布置图过岔速度提速和高速道岔ppt课件.ppt_第1页
单开道岔总布置图过岔速度提速和高速道岔ppt课件.ppt_第2页
单开道岔总布置图过岔速度提速和高速道岔ppt课件.ppt_第3页
单开道岔总布置图过岔速度提速和高速道岔ppt课件.ppt_第4页
单开道岔总布置图过岔速度提速和高速道岔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单开道岔总布置图过岔速度提速和高速道岔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本讲主要讲述总布置图、提速及高速道岔。第六讲 道岔总布置图一、道岔发展概述二、特点三、类型四、单开道岔构造复习:在单开道岔中,需要考虑轨距加宽的部位有:1)基本轨前接头处轨距S12)尖轨尖端轨距S03)尖轨跟端直股及侧股轨距Sh4)导曲线中部轨距Sc5)导曲线终点轨距S五、单开道岔的几何形位1道岔各部分轨距说明:道岔各部分的轨距加宽,应有适当的递减距离,以保证行车的平稳性。我国新设计道岔中,如提速道岔,除尖轨尖端宽2mm处因刨切引起的轨距构造加宽外,其余部分轨距1435mm。曲线尖轨在其最突出处的轮缘槽,比其它任何一点的

2、轮缘槽都小,该处轮缘槽称为曲线尖轨的最小轮缘槽。2转辙器几何尺寸1)最小轮缘槽tmin实际采用值68mm,根据经验可减少至65mm。对于直线尖轨来说,tmin发生在尖轨跟端。尖轨跟端轮缘槽t0应不小于74mm。这时尖轨跟端支距y0=144mm尖轨动程即为尖轨尖端非作用边与基本轨作用边之间的拉开距离,规定在距尖轨380mm的第一根连接杆中心处量取。2)尖轨动程d0目前,大多数转辙机的标准动程为152mm。直尖轨为142mm,曲尖轨为152mm。概念:导曲线支距即为导曲线外轨工作边上各点以直向基本轨作用边为横坐标轴之间的垂直

3、距离。3导曲线几何尺寸yn对于曲线尖轨、圆曲线型导曲线,有如下计算式:令导曲线上各支距测点i的横坐标为xi(依次为2m的整倍数),则支距yi为R——导曲线外轨半径β——尖轨跟端处曲线尖轨作用边与基本轨作用边之间形成的转辙角γn——导曲线终点n所对应的偏角,γn=α支距yi:式中,K为导曲线后插直线长。最后得到的yn,需要用下式校核跟端限位器辙叉咽喉轮缘槽、查照间隔、护轨轮缘槽、翼轨轮缘槽、有害空间。4辙叉及护轨几何尺寸1)需确定的几何形位①辙叉咽喉轮缘槽宽t1辙叉咽喉轮缘槽确定的原则是保证具有最小宽度的轮对一侧车轮轮缘紧

4、贴基本轨时,另一侧车轮轮缘不撞击辙叉的翼轨。t1②查照间隔D1:护轨作用边至心轨作用边之间的距离。确定原则:是具有最大宽度的轮对通过辙叉时,一侧轮缘受护轨的引导,而另一侧轮缘不冲击叉心或滚入另一线。D1≥1391mm。只能有正误差,容许范围1391~1394mm。②查照间隔D2:护轨作用边至翼轨作用边之间的距离。确定原则:具有最小宽度的轮对通过辙叉时不被卡住。D2≤1348mm。只能有负误差,容许范围1346~1348mm。为使车轮轮缘能顺利进入护轨轮缘槽内,护轨平直段两端应分别设置缓冲段及开口段。③护轨中间平直段轮缘槽

5、开口段缓冲段应保证两查照间距不超出规定的容许范围。④辙叉翼轨平直段轮缘槽twTw≥45mm,我国定型道岔采用46mm。⑤有害空间辙叉咽喉轮缘槽宽取t1=68mm,叉心实际尖端长度b1=10mm,则9号、12号及18号道岔的有害空间分别为702mm、936mm及1404mm。辙叉有害空间lH可采用以下计算式因α较小可动心轨辙叉的主要几何形位包括:辙叉轮缘槽与翼轨端部轮缘槽。可动心轨辙叉与固定式辙叉不同,其咽喉宽度不能用最小轮背距和最小轮缘厚度进行计算,而应根据转辙机的参数来决定。翼轨端部的轮缘槽宽度不应小于固定式的辙叉咽喉

6、宽度,一般采用大于90mm。若可动心轨辙叉中设置有防磨护轨,护轨轮缘槽的确定原则为确保心轨不发生侧面磨耗而影响心轨与翼轨的密贴。2)可动心轨辙叉的主要几何形位1)一种是给出钢轨类型、侧向容许过岔速度、机车类型等条件进行道岔设计。2)另一种是根据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大量情况,已知钢轨类型和道岔号数、导曲线半径、转辙器类型、辙叉类型及长度,来计算道岔的总布置图。六、单开道岔的总布置图1、道岔设计的两种情况1)道岔主要尺寸计算2)配轨计算3)导曲线支距计算4)各部分轨距计算5)岔枕布置6)绘制道岔布置总图7)提出材料数量表2、单

7、开道岔总图计算的主要内容O点为道岔直股中心线与侧股辙叉部分中心线的交点,又称道岔中心。abqLtmLQnαKsO道岔前长a道岔后长b道岔理论全长道岔实际全长导曲线后插直线长导曲线外外轨半径R道岔前长a道岔前轨缝中心到道岔中心的距离。道岔后长b道岔中心到道岔后轨缝中心的距离。道岔理论全长尖轨理论尖端至辙叉理论尖端的距离。道岔实际全长道岔前后轨缝中心之间的距离。导曲线后插直线长(当R为已知时可求得)导曲线后插直线段是为了减少车辆对辙叉的冲击作用,避免车轮与辙叉前接头相撞,而使辙叉两侧的护轨完全铺设在直线上。导曲线外外轨半径R

8、(当K已知时可求得)七、过岔速度和提高过岔速度的措施列车通过道岔的速度包括直向通过速度和侧向通过速度。道岔的过岔速度是控制行车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道岔容许通过速度取决于道岔构件的强度及平面型式两个方面,这些是保证列车安全平稳运行和旅行舒适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1侧向过岔速度就一组单开道岔而言,侧向通过速度包括转辙器、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