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ID:5947460

大小:188.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7-11-13

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_第1页
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_第2页
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_第3页
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_第4页
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纳米给药进展孔毅19110154林丽19110158漆永丰191101601特点:(1)易于表面修饰以提高包封率和改变分布状态,达到主动靶向目的,提高药物在体内作用的选择性;(2)稳定性较好,便于加热灭菌和贮存;(3)材料适宜,生物相容性好,毒副作用小;(4)单抗与药物连接的免疫毫微囊载药量大、可供运载的药物范围广;(5)粒径小,有利于药物对生物膜的透过,适于透皮吸收及胞内靶向;纳米粒(nanoparticle,NP)2当药物与纳米粒载体结合后,可隐藏药物的理化特性---其分布过程依赖于载体的理化特性被动靶向纳米粒iv:被网状内

2、皮系统单核巨噬细胞摄取主要分布于肝(60%~90%)脾(2%~10%)肺(3%~10%)骨髓(﹤50nm)炎症部位富集(血管通透性增加)﹤500nm载体材料/表面性质改变时间NP靶向性3纳米粒口服NP口服后被胃肠道中的淋巴集结(peyer‘spatches)摄取---淋巴定向性•100nmNP可进入小肠粘膜固有层在淋巴结中富集,摄取率比其余粒子高出15~250倍•如果粒径太大,易被小肠的上皮所截留,进入该组织的几率降低NP靶向性---被动靶向4口服纳米粒口服给药纳米粒特点:(1)提高难吸收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2)增加蛋白类药

3、物活性,疫苗口服递药;(3)控制药物释放;(4)减少药物对胃肠黏膜的刺激;(5)提高药物在胃肠道内的稳定性5修饰纳米粒---主动靶向•半乳糖修饰:易被肝实质细胞摄取•甘露糖修饰:被K细胞摄取•抗体修饰:使纳米粒与特定抗原细胞结合,提高其专属靶向性•特异性配体修饰•PEG等亲水性物质修饰---延长循环时间•磁性纳米粒:可利用外加磁场而具有特定位置靶向作用6纳米粒应用:靶向和定位给药黏膜吸收治疗抗生素类药物治疗细胞内感染蛋白质多肽控释基因治疗------是一种性能优良、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治疗系统7纳米粒给药系统已成功应用于:①癌症治

4、疗:②胞内感染:提高抗生素和抗真菌、抗病毒药治疗细胞内致病原感染疗效③应用于口服多肽、蛋白制剂:可防止药物在消化道失活,提高生物利用度④眼或鼻用粘膜给药:如普通滴眼剂消除半衰期仅1~3min因粘附于结膜/角膜,延长药物作用时间8肿瘤靶向肿瘤细胞的特点:---吞噬能力较强---组织通透性大静脉给药纳米粒可在肿瘤内输送,从而提高疗效,减少给药剂量和毒性反应•被动靶向性:-﹤100nm的纳米粒,能够通过肝部不连续上皮,到达肝薄壁细胞组织,能从肿瘤有隙漏的内皮组织血管中逸出而滞留在肿瘤内-通过内吞进入细胞,避免细胞膜上Pgp作用;-肿瘤

5、血管壁对纳米球有生物粘附性;纳米粒靶向性应用9阿克拉霉素A-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粒:体外抗肝细胞瘤效果均明显优于游离的阿克拉霉素A主动靶向免疫调节剂纳米囊:体内外实验证实其抗转移瘤的作用比游离状态制剂更有效栓塞化疗: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碘油乳剂,具有良好的肝靶向性、缓释性及生物可降解性磁性纳米粒肿瘤靶向10一些微生物可透过细胞膜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病变---胞内感染,如白色念珠菌、伤寒沙门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病毒等。游离抗生素药物-进入感染细胞局限性:抗生素胞内活性降低、浓度有限胞内渗透性差胞内细菌处于静息或

6、蛰伏状态,持续长时间不分裂胞内感染-抗生素纳米粒给药系统11抗生素-纳米粒:通过内吞/融合途径将药物带人细胞,提高药效;抗生素包封后,改变了其药代动力学:增加血浆半衰期和AUC值,降低了表观分布容积---允许增加最大耐药剂量,提高治疗指数;降低毒药物副作用:如:抗结核药、氨基糖苷类的肝、肾毒性;其他抗生素的不同副作用等胞内感染-抗生素纳米粒给药系统12例:氨苄青霉素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纳米粒对鼠沙门菌病的抗菌效应增加120倍纳米粒可提高药物体内捕获、滞留和生物利用度超结构自动放射摄影术显示:所载氨苄西林能影响细菌壁并通过扩散穿过细胞

7、而作用其它抗菌素:如两性霉素B、庆大霉素、丁氨卡那霉素纳米粒等胞内感染-抗生素纳米粒给药系统13细胞内靶向---基因治疗一些特殊的纳米粒还可以进入细胞内结构,从而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利用纳米技术可使DNA通过主动靶向定位于细胞将质粒DNA浓缩至50~200nm并带上负电荷,有助于其对细胞核的有效入侵;插入位点影响因素:---取决于纳米粒子的大小、结构和表面性质纳米粒的靶向性14纳米粒靶向应用血管内靶向聚乳酸-乙醇酸(PLGA)包载抗细胞增生药物细胞松弛素B的生物降解性纳米球研究表明:载药纳米球可穿透结缔组织并被靶部位的血管壁吸收,

8、可用介入方法将NP导入血管内病灶部位:---在血管局部组织内缓慢释放药物,维持长期局部有效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治疗心血管再狭窄及其他血管疾病的目的15载药纳米粒脑靶向---机理:⑴纳米粒表面上包封亲水性表面活性剂,或连接聚乙二醇或其衍生物,减少与网状内皮细胞膜的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