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任务说明(完成).doc

设计任务说明(完成).doc

ID:59493724

大小:298.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11-03

设计任务说明(完成).doc_第1页
设计任务说明(完成).doc_第2页
设计任务说明(完成).doc_第3页
设计任务说明(完成).doc_第4页
设计任务说明(完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设计任务说明(完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设计总说明书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概述一、工程概况该段公路沿线处于峨眉山市黄湾乡龙凤桥至两河口,地貌类型以阶地、丘陵为主。起点为龙凤桥,终点为两河口,里程桩号为K0+000~K2+457,全长2.457公里,采用沥青路面。二、公路任务及要求该段公路所担负的任务:黄湾地区位于峨眉山景区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另外该区属于平原微丘区、农业可用地多,但黄湾地区仅有一条景区公路由黄湾收费站到两河口,从黄湾东南边缘贯穿而过,而刘坪等地区却仅有一单车道乡村公路连接,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故现从龙凤桥修建本路段到两河口,将形成封闭的黄湾环线,连接沿线各个村落,对黄湾地区的旅游开发及经济繁荣有极大促进作用

2、。第二节基本资料一、地形地貌黄湾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最高海拔高为540m,总体高差在60m左右。地貌分为堆积地貌、侵蚀—堆积地貌、侵蚀—构造地貌。该工程路线K0+340—K0+691段、K1+146—K1+379.204处于阶地上,K0+000—K0+340段、K0+691—K1+146段、K1+379.204—K2+457.18位于山地地带。一、工程地质条件黄湾地区总体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根据该工程地质条件的相似性、差异性、地貌单元、地形特征、地层岩性,同时,本区根据岩体和松散土体的成因,工程地质意义相同的分为3类,全新统冲—洪积层、冰水沉积层、灌口组地层。其一、K0+000—K0+040

3、段、K2+400—K2+457段属于冲洪积层,二元结构清楚,上部粉质粘土,下部为稍密卵石土、中密卵石土。由峨眉河冲积形成,卵石磨圆度较好,分选性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卵石粒径5~100cm,主要成分为砂岩、泥岩、灰岩、硬度较好,是极好的筑路材料、混凝土骨料。地层中卵石排列不规则,其中空隙由砂粒及黏土填充。工程性质较好,无需特殊支护。其二,K0+40—K0+140段、K1+068—K2+400段属于灌口组地层。主要以砖红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岩,岩石中含大量石膏晶粒,上部夹少量灰岩、白云岩及薄层石膏,为咸化湖泊沉积,该段岩层强度不高,并被两组节理面所分割,节理面产状为274°<8

4、5°、180°<35°层面产状为114°<59°。岩体不宜被大量扰动,否则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道路岩质边坡宜以横向坡为主,顺向坡不稳定,但横向坡亦应该避开节理面。其三,K0+140—K1+068,该路段位于离堆山后山到刘坪坡脚,为中更新统冰水沉积层,以砾石和砂粒为主,有一定的分选性及层理结构。由冰川拖卸物经冰川融水的搬运、分选及沉积形成。其中砾石间的空隙由砂粒及泥土充填,压实度较好。砾石的磨圆度较差但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工程性质较好,无需特殊支护。一、气候特征峨眉山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陡然高出峨眉山主峰,阻挡东南面来的潮湿,温暖气流的长驱直入,使峨眉山区长年多雾、少日照,雨量充

5、沛,长年笼罩在烟云雾雨之中,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暴雨、洪涝及局部强降水引发的山地灾害频繁发生,是川南暴雨始发区和四川盆地暴雨、洪涝中心区域,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2°C,年平均降雨1553.3mm,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石膏、石灰石,矿泉水等。因峨眉山海拔较高而坡度较大,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测区为低山区,植被葱郁,风爽泉清,气候与平原无太大差异,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优异表峨眉山气候及降雨量地带月均气候年均气候年均降水量一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金顶(3000m)-5.906.112.08.0-0.33.11958.8雷洞坪(2500m)-3.72.710.9

6、15.511.32.36.0洗象池-1.05.113.618.214.05.09.0(2000m)仙峰寺(1500m)1.78.116.320.916.77.712.0洪椿坪、万年寺(1000m)4.410.819.023.619.410.414.0报国寺—城区(≤500m)7.113.521.726.322.113.117.21593.8一、水文资料该工程所处位置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卵石层中的孔隙水,水量较丰富,埋深较深。冲—洪积粉质粘土层富水性和透水性均较差,属相对隔水层。冲—洪积稍密卵石土、中密卵石土层富水性和透水性均较强。据峨眉地区水文地质资料,含水层渗透系数K=80~100m/d,

7、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峨眉河影响,动态变化受季节和河水控制明显,与河水呈互补排关系。据调查,地下水年变幅度1.0~2.0m,地下水位于路基底面以下,对建筑材料不存在腐蚀。二、设计依据(技术标准)(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3)、《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020-200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