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础知识.学习资料.ppt

中药基础知识.学习资料.ppt

ID:59505005

大小:12.60 MB

页数:72页

时间:2020-09-10

中药基础知识.学习资料.ppt_第1页
中药基础知识.学习资料.ppt_第2页
中药基础知识.学习资料.ppt_第3页
中药基础知识.学习资料.ppt_第4页
中药基础知识.学习资料.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基础知识.学习资料.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药基础知识概论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产地和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用药剂量与用法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二)夏商周时代酒剂的发明伊尹创制汤液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三)秦汉时期简称《本经》,约成书于东汉末年(一说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它是对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为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四)两晋南北朝时期作者,梁·陶弘景(公元456~536年),成书于公元500年左右,共七卷,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

2、自然属性分类法;对于药物的寒热性味用朱、墨点予于区别,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总括诸病通用的药物。是《本经》之后对药物的又一次总结。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四)两晋南北朝时期作者,梁·陶弘景(公元456~536年),成书于公元500年左右,共七卷,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对于药物的寒热性味用朱、墨点予于区别,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总括诸病通用的药物。是《本经》之后对药物的又一次总结。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四)两晋南北朝时期作者,南朝(公元420-479年)雷敩,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书中系统的介绍了多种炮制方法以及炮制的作

3、用、目的,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五)隋唐时期又名《唐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写,成书于公元659年。载药844种,新增药物114种,采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六)宋金元时期作者,宋代唐慎微,成书于公元1082年,载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在集前人著作大成方面作了极大贡献,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的宝贵文献。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七)明代作者,明代李时珍,成书于公元1578年,共52卷,载药1892种,附方11

4、096首,新增药物374种。全面总结了明以前的药性理论,保存了大量医药文献,还介绍了植物学、动物学等多学科知识,是我国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八)清代作者,赵学敏,成书于公元1765年。共十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古代本草之一。在《纲目》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了本草学,是我国本草学的第六次大总结。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九)当代成书于1999年,几乎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全部内容,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中药学成就,载药8980种,增加了化学成分、药理等内容,超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可以说该书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

5、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一)产地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举例四川——黄连、川芎、乌头、贝母江苏——薄荷、苍术云南——三七、茯苓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四大怀药(地黄、牛膝、菊花、山药)山东——阿胶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二)采集采集时间矿物类动物类植物类全草叶类树皮、根皮根、根茎果实、种子花花粉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花蕾将放或正盛开时采集采收未开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花朵盛开时采集果实成熟时采收阴历二月、八月采收植物生长旺盛时采收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

6、集全年可采,不拘时间,择优采选三中药的炮制(一)炮制的目的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三中药的炮制(二)炮制的方法修治——纯净、粉碎、切制。水制——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火制——炒、炙、烫、煅、煨。水火共制——煮法、蒸法、潬法。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四药性理论含义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药味不止五种。一般淡附于甘,涩附于酸,辛香并称。药味和可品尝出的药物的滋味有相当

7、一部分不一致。五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二)五味四药性理论(一)四气含义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作用与适应证寒凉药温热药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泻热通便等适应证:实热烦渴、热结便秘等阳热证作用: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等适应证:中寒腹痛、寒疝作痛等阴寒证四药性理论作用能散辛味解表、透疹、通经脉祛风邪活血行气、除胀止痛消郁散结能行(二)五味四药性理论四药性理论延胡索四药性理论作用(二)五味甘味能补能缓能和补益气血阴阳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和中四药性理论四药性理论作用敛肺止咳收敛止汗固精缩尿能收酸味能敛收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