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防撞横梁总成设计指南.doc

前防撞横梁总成设计指南.doc

ID:59525678

大小:7.75 MB

页数:32页

时间:2020-11-08

前防撞横梁总成设计指南.doc_第1页
前防撞横梁总成设计指南.doc_第2页
前防撞横梁总成设计指南.doc_第3页
前防撞横梁总成设计指南.doc_第4页
前防撞横梁总成设计指南.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前防撞横梁总成设计指南.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前防撞横梁总成设计指南编制:审核:部门批准:技术委员会批准:汽车工程研究院车身部目录第一章概述11.1该指南的主要目的11.2该指南的主要内容1第二章法规对比分析12.1低速碰撞法规要求12.1.1政府法规试验规范简介12.1.2保险协会试验规范简介42.2高速碰撞法规要求5第三章前防撞横梁的布置设计63.1前防撞横梁离地高度布置要求63.2前防撞横梁距前保蒙皮、发动机盖前缘等部件的距离93.3前防撞横梁长度要求12第四章前防撞横梁结构设计134.1前防撞横梁的安装方式134.2前防撞横梁的工艺分类144.3前防撞横梁的截面型式164

2、.4前防撞横梁的轨迹曲线194.5吸能盒结构设计204.5.1常见吸能盒结构204.5.2特殊吸能盒结构224.6拖车钩结构设计23第五章前防撞横梁的材料定义及减重245.1前防撞横梁材料选用245.2前防撞横梁减重设计25第六章前防撞横梁的CAE模拟分析266.1典型截面的CAE对比分析266.2前防撞横梁总成碰撞CAE模拟分析27第七章前防撞横梁的设计趋势307.1高强度材料运用307.2保护系统装配集成、前端模块轻量化30第一章概述保险杠系统由保险杠蒙皮、吸能块、防撞横梁及小腿保护梁所组成。防撞横梁总成是保险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车身结构的重要

3、组成部分,它在汽车低速碰撞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在高速碰撞中也起着吸能和力量传导的重要作用。1.1该指南的主要目的使大家对防撞横梁总成的设计有一个初步的思路,对需要满足的各种条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基本认识。该指南的撰写主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防撞横梁的设计需要满足哪些法规方面的要求;2)防撞横梁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包括材料选用、横梁截面设计、成型工艺选择、拖车钩结构设计、吸能盒结构设计等。1.2该指南的主要内容该指南围绕“防撞横梁设计”这个中心环节,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法规对比分析(低速碰撞、高速碰撞);2)前期概念设计布置分析;

4、3)防撞横梁、吸能盒、拖车钩等部件结构设计,并辅以Benchmark资料供参考;4)对于设计中涉及到的零部件材料、重量、成本、以及CAE模拟分析等问题,也给予相应的简要说明5)最后对整个前防撞系统及其前端模块的发展趋势作一个简单介绍。第二章法规对比分析2.1低速碰撞法规要求针对不同的市场,需要满足不同的技术法规要求,因此在目标市场确定以后,就应针对相应的市场进行法规校核,前防撞横梁布置与造型息息相关,在造型初期就应该关注布置空间,并对布置空间进行校核和提出要求。法规体系主要包括政府法规和保险协会评测两部分。学习法规重点关注其测试速度、碰撞器高度、碰撞器结

5、构特点、测试内容、实验考察重点、实验车测试状态。2.1.1政府法规试验规范简介不同销售市场的法规代号见下表:销售市场法规标准号备注欧洲ECER42摆锤实验(一种摆锤)/滑车加拿大CMVSS215最新修订版本测试速度与ECER42一致美国NHTSAPart581摆锤实验(二种摆锤)+刚性壁障中国GB17354沿袭ECER42的相关规定以上三种法规试验考察的内容基本相同:1)照明灯和信号灯装置应能持续正常工作并清晰可见;2)发动机盖、行李箱盖和车门能正常开闭,汽车的侧门应在碰撞的作用下不能开启;3)供油和冷却系统应无泄漏,油路或水路不堵塞,其密封装置与油箱和

6、水箱盖能正常工作;4)排气系统不应损坏和错位;5)传动系统、悬架系统(包括轮胎)、转向和制动系统保持良好的调整状态并能正常工作。各国法规对比见表2.1,GB17354-1998与ECER42基本一致,加拿大最新修订标准CMVSS215–June,262008与美国NHTSAPart581—October,12006基本一致,表中未列出。表2.1低速碰撞法规对比备注:正向撞击时前后两次测试位置要求Y向≥300mm,具体撞击点任意选取。欧标采用图2.1所示摆锤,美标采用图2.1及图2.2所示两种摆锤,高位摆锤旨在考察防撞横梁对发动机盖及后盖的保护情况,在布置

7、防撞横梁时,其截面需要高出发盖或后盖表面一定距离(X方向极值点),即图中L4值,如图2.3所示。图2.1低位摆锤(NHTSAPART581、CMVSS215、ECER42)图2.2高位摆锤(NHTSAPART581、CMVSS215)说明:L1:低位摆锤上端与发盖距离L2:高位摆锤上端与发盖距离L3:摆锤下端与防撞横梁距离L4:高位摆锤上端与发盖实际距离(不含吸能泡沫)★若采用低位摆锤,则摆锤上端与发盖距离为L1—L3;★若采用高位摆锤,则摆锤上端与发盖距离为L4;高位摆锤与低位摆锤的主要区别在于高位摆锤上端突出,减小了摆锤与车身之间的距离。图2.3高位

8、摆锤碰撞示意图2.1.2保险协会试验规范简介在低速碰撞法规中,除了上述国家强制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