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苏教版课件讲课稿.ppt

《赤壁赋》苏教版课件讲课稿.ppt

ID:59528135

大小:2.07 MB

页数:52页

时间:2020-11-08

《赤壁赋》苏教版课件讲课稿.ppt_第1页
《赤壁赋》苏教版课件讲课稿.ppt_第2页
《赤壁赋》苏教版课件讲课稿.ppt_第3页
《赤壁赋》苏教版课件讲课稿.ppt_第4页
《赤壁赋》苏教版课件讲课稿.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赤壁赋》苏教版课件讲课稿.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赤壁赋》苏教版课件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赤壁赋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关于“赋”这种文体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

2、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2.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3.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

3、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客-悲观苏子-乐观一(1)月下泛舟乐 二(2~3)吊古伤今悲 三(4~5)阐述哲理乐研读文本:梳理情感流程思考:苏轼与客游赤壁时主客二人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翻译与理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凉的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我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朗颂吟唱“明月”的诗歌和“窈窕”的篇章。既望:十六日,既,已经,望

4、,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于,介词,在.下,方位名词兴:起,同风雨兴焉属:zhǔ,通嘱,意思是劝,请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白濛濛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泛光和天空连成一片。任凭小船向远处漂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是那么浩瀚啊,船儿象凌空乘风而行,不知道将要飞向何方;我们轻快地飘起啊

5、,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的神仙。翻译与理解因何而乐?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此时作者心情如何?(找出具体句子)赤壁景色万顷之茫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舒畅飘逸,超然物外乐在何处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浩渺宁静,水天相接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三、豪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6、。舒畅飘逸,超然物外一写夜游之乐。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翻译与理解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7、,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澄明的江水,迎着江面浮动的月光。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盼望着‘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随着歌声伴奏。那洞箫声呜呜地响,象怨恨,象思慕,象抽泣,象倾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线延绵不断。使得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跳起舞来,使得孤独小船上的寡妇哭泣起来。悲因何来?2.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1)面对浩渺而宁静的湖面想起了“美人”(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2)“美人”是谁?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明确:

8、“美人”指所思慕的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这箫声加深了作者思美人而不得的怅惘悲伤。第二段写乐极悲来。先写歌声,后写箫声;歌中的“美人”喻君,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出力;箫声的怨、慕、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