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步态分析最新课件复习课程.ppt

康复评定--步态分析最新课件复习课程.ppt

ID:59544753

大小:2.48 MB

页数:176页

时间:2020-11-09

康复评定--步态分析最新课件复习课程.ppt_第1页
康复评定--步态分析最新课件复习课程.ppt_第2页
康复评定--步态分析最新课件复习课程.ppt_第3页
康复评定--步态分析最新课件复习课程.ppt_第4页
康复评定--步态分析最新课件复习课程.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康复评定--步态分析最新课件复习课程.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康复评定--步态分析最新课件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的协调工作。步态是一个人的行走模式,即行走时的表现形式。正常人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部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的正常、协调工作。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或掩盖。步态分析:利用力学的概念、分析手段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活动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步态分析是对患者行走方式的检查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目的进行步行障碍学的诊断分析障碍发生的原因制订康复治疗方案评价疗效概述适应于所有

2、因疾病或外伤导致的行走障碍或步态异常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骨关节疾病与外伤:如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肌力损伤:如脊髓灰质炎步态分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严重心肺疾患下肢骨折未愈合检查不配合者步态分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自然步态的要点(1)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2)上身姿势稳定。(3)最佳能量消耗。自然步态的生物力学因素1、具备控制肢体前向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可以在足触地时有效地吸收机械能,以减小撞击,并控制身体的前向进程。2、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重力方向),以及充分的支撑面(足的位置)。3、摆动相有足够的推进力、充分的下肢地面廓清和合理的足触地姿势控制。正常步态有赖于中

3、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的协调工作。社区行走能力:以一定速度连续行走500米。(1.1~1.5m/s)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每一侧下肢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支撑相)和迈步相(摆动相)两个阶段。正常步态——步行周期支撑相约占步行周期的60%,摆动相约占40%;支撑相与摆动相的时间比例与步行速度有关。双支撑相: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前的时期;每个步行周期包含两个双支撑相,各占10%;双支撑相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单支撑相:一条腿与地面接触,即对侧的摆动相;每个步行周期包含两个单支撑相,各占40%。支撑

4、相首次着地(IC)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膝和踝关节中立位。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病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出现脚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见足底外侧缘或内侧缘着地。主要肌肉:胫前肌、臀大肌、腘绳肌负荷反应期:指重心由足跟转移至足底的过程,又称为承重期(WA);此时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角度,人体重心位置处于行走时的最低点。主要肌肉:股四头肌、臀中肌、腓肠肌支撑中期:为单腿支撑期,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正上方。主要肌肉:腓肠肌、比目鱼肌支撑末期:从支撑腿的足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的时间主要肌肉:腓肠肌、比目鱼肌、股

5、四头肌、髂腰肌摆动前期:为第二个双支撑期,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的时间。蹬离期:即站立末期和迈步前期。将身体推向前、上方。主要肌肉:小腿三头肌摆动相摆动初期:从支撑腿离地到该侧膝关节屈曲达到最大。此期的主要目的是使足廓清。主要肌肉:胫前肌、髂腰肌、股四头肌摆动中期: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退与地面垂直时。主要肌肉:胫前肌摆动末期:指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主要肌肉:腘绳肌、胫前肌、臀大肌、股四头肌步频: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95-125步/min;步速: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1.2m/s;正常步态——步行

6、时空参数步长: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的纵向直线距离,步长与身高成正比,正常人两侧步长基本相等,约为50-80cm;左右步长的不一致性是反映步态不对称的敏感指标;跨步长:指同一侧足跟前后两次着地间的纵向直线距离,相当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约为100-160cm;跨步时间:即步行周期时间;步宽: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离,以足跟中点为测量点;步宽越窄,步行的稳定性越差;足偏角:指贯穿一侧足底的中心线与前进方向所成的夹角。定量分析神经肌肉问题的病因骨科手术效果的定量评估规划并监视各种治疗计划评估复健复原的程度评估人工关节和护具使达成最佳走路表现步态分析的目的行走时,全身各部位与下肢同

7、步运动以保持行走系统的协调和稳定。正常步态——行走运动学髋关节:屈曲角度于摆动相中期达顶点(30°)并保持至支撑相开始;伸展角度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间达到峰值(10°-15°)。膝关节:摆动相末期(伸)→支撑相早期(小幅屈,15°)→支撑中期(伸)→摆动相早期(屈达高峰,60°)。踝关节:足跟着地(中立位)→足底着地(跖屈)→胫骨前移(背屈)→足跟离地(跖屈)→足趾离地(跖屈达高峰,20°)→摆动相(跖屈减少)→中立位。下肢运动关节足跟着地负重反应站立中期站立末期摆动前期骨盆向前5º向前5中位向后5º向后5º髋屈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