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裂缝存在形式和压裂机理探究现状

水力裂缝存在形式和压裂机理探究现状

ID:5957549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29

水力裂缝存在形式和压裂机理探究现状_第1页
水力裂缝存在形式和压裂机理探究现状_第2页
水力裂缝存在形式和压裂机理探究现状_第3页
水力裂缝存在形式和压裂机理探究现状_第4页
水力裂缝存在形式和压裂机理探究现状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力裂缝存在形式和压裂机理探究现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水力裂缝存在形式和压裂机理探究现状  摘要介绍了水力裂缝存在形式及压裂机理研究现状,为石油及页岩气开采中的水力压裂技术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关键词水力裂缝;存在形式;压裂机理中图分类号:TV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水力压裂自1947年在美国试验成功至今,已经由简单的低排量压裂增产方法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开采工艺技术,水平井压裂技术可以改善水平井生产情况,提高水平井单井产量,并且在开发低渗透油气田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对于水平井压裂裂缝起裂及裂缝延伸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丰富的研究。由于现在水平井压

2、裂技术在理论上不太成熟,现场施工比较复杂,目前国内还处于一个起始实验阶段。一、水力裂缝类型在不同的地应力状态和井筒方位下,水平井压裂形成的裂缝形态也不同,通常水平井压裂的裂缝有几种典型的形态:纵向裂缝,横向裂缝,转向裂缝及扭曲裂缝。(1)纵向裂缝6纵向裂缝是沿着水平井井筒起裂的,根据裂缝延伸的方向往往垂直于最小主应力方向的规律,形成纵向裂缝时并筒方向应该与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一致,。纵向裂缝有时可以把油层泄油面积向油层的上下边界扩展,在某些情况下纵向裂缝还可以解除深度井筒伤害,改善油层的各向异性,降低井筒周

3、围汇流的影响。(2)横向裂缝横向裂缝是沿着垂直于井简的方向起裂的裂缝,它一般产生在水平井井筒水平段平行于最小主应力方向的水平井。每条裂缝从一组孔眼起裂,并沿着井筒径向延伸开去,沿着井筒可以同时或相继压开多条裂缝。横向裂缝可以改善低渗透油层渗流状况,有利于增加油层泄油面积。一般压开多条横向裂缝,这样裂缝最大可能地贯穿油层,所以能大大提高采油速度,并有利于提高采收率。从油藏工程的观点出发,其主要缺点是流体将聚集在裂缝中以向心流流入井底,这将导致裂缝中流动压降的增加。(3)转向裂缝6在实际作业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

4、影响,钻成的水平井井段并不能完全保持沿哪个水平主应力方向钻进,而一般是与水平主应力成一定的夹角。根据裂缝延伸往往垂直于最小主应力的方向这~规律,水平井压裂所形成的裂缝将不一定与水平并段成o度或者90度角,也就是说不一定形成标准的横向裂缝或者纵向裂缝,再加上其他因素如天然裂缝、射孔方位和近井筒应力状态的影响,当裂缝起裂方位与裂缝延伸方位不一致时,往往出现裂缝转向和扭曲,这就是所谓的转向裂缝和扭曲裂缝。(4)扭曲型裂缝扭曲型裂缝与转向裂缝类似,但在裂缝延伸过程中,扭曲裂缝的裂缝转动方向与转向裂缝不同,扭曲裂缝的

5、上半缝和下半缝是向着两个不同的平面发生转动,而转向裂缝的上半缝和下半缝是向着两个平行的平面发生转动。在有些情况下由于射孔等导致井筒应力集中,裂缝沿着井筒纵向起裂。水平井井筒方向垂直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起裂的纵向裂缝从井筒延伸出来在远井筒地应力状态下会转向于横向裂缝的方向。这样就会导致裂缝在离开井筒附近后的扭曲。如同转向裂缝一样,扭曲型裂缝也会造成裂缝在近井筒附近的快速收聚。而且其收聚的程度比转向裂缝更大,所造成的产量和压裂施工上的负面影响也较大。二、水力裂缝压裂机理在古典分析中,将岩石看作是弹性介质,而且

6、假设井筒处于平面应变条件下,让井壁的周向应力等于岩石介质的拉伸断裂应力,以此确定井筒裂缝起裂压力。1969年,Haimson和Fmrhurst考虑了孔隙度和孔隙压力的影响,将孔隙弹性力学应用于油井压裂:1979年,Bradle认识到剪切应力的重要性,提出了一套计算井筒周围应力分量的公式。61981年,黄荣樽教授[1]对地层的破裂模式和破裂压力进行了探讨,给出了裂缝起裂压力计算公式;1987年,CH.Yew利用前人的井筒应力场计算模型,忽略了孔隙度、孔隙压力和岩石抗张强度对裂缝起裂的影响,从而得到了简化的垂直

7、井筒和水平井筒起裂结果;在同一年B.S.Aadnoy,Rogalandu等对垂直井和斜井的地应力进行了研究,在地应力的计算中考虑了孔隙压力和倾斜角的影响;1988年,C.E.Austin等提出了裂缝起裂点的数目可以人为的选取或通过计算模型来确定。在没有计算模型或较好的指标的情况下,建议裂缝起裂点的间距通常为250--300英尺较为合理;1989年,C.H.Yew等详细提出了斜井水力压裂设计的技术概念和方法,改进了以前的坐标系统,提出一种新的坐标变换,分析了裸眼井复合裂缝相互连接所要求的孔眼间距以及套管井中套

8、管对孔位和孔密的影响,建立了裂缝相互连接的判据。1990年,6S01iman指出在斜井的起裂过程中一般裂缝起裂平面垂直或平行井筒较为合理;1994年,余雄鹰等根据C.H.Yew改进的坐标系统,利用三维弹性力学建立了斜井井筒应力分布模型,根据最大拉应力破裂准则建立裂缝起裂压力和裂缝方位的控制方程,认为地层起裂压力存在一个临界井斜角和临界方位角;1995年,陈勉教授[2]等考虑到岩石介质孔隙压力、压裂液渗流效应及作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