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pdf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pdf

ID:59740552

大小:92.5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1-13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pdf_第1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pdf_第2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pdf_第3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愚公移山汕头市潮南区司马浦宝晖中学廖文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自读能力。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三、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辩论法。五、

2、教具准备:多媒体。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示例:惩/山北之塞兽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解惑。5、教师检查自学情况。6、教师播放教学图片,并用自己的

3、语言描述相关片段。(二)、思读课文,理解寓意。1、巡视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正方:愚公实愚反方:智叟不智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说明道理?(学生讨论交流)(三)、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A、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播、归纳: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用了神话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

4、的美好愿望。B、关于对比、衬托手法。(1)对比:愚公与智叟、赤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2)衬托:太行、王屋二山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呈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决心不可动摇。(四)、研读课文,总结升华。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学生发言,教师总结。(五)、再次朗读,加深印象。(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1、以“有志者事竟成——《愚公移山》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

5、干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附板书设计:愚公移山痛感迂塞之苦愚公——确知移山之利——移山⋯⋯不愚深知可移之理课后教学反思;1、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学习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习中。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学生还慢慢伴唱。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第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主要是针对文言字词,梳理文章内容,尝试进行翻译。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

6、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老师串讲要好一些,可以调动学习的欲望。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4、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

7、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当然在授课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2、在分析愚公的形象时,引导学生围绕“愚公愚吗”这一问题来展开。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气氛也比较活跃。但我比较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所以讨论得还不够深入。总体来说,这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课前预习效果较好,大部分都很积极主动,课堂

8、上能踊跃发言,学习兴趣浓厚。对于欠缺的地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